综合新闻

学戏曲 画“青衣” 这堂小课让传统美学“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5-16作者:记者 李倩来源:全媒体中心浏览次数:23

本网讯 “贴片、勾脸、戴头面……”514日晚,校史馆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国学小课让大学生们与传统戏曲妆造面对面。第47期国学小课以“楚冠华韵——传统戏曲头饰美学解析与角色塑造”为主题,邀请湖北省京剧院一级舞台技术专家高巨雁现场授课,通过理论讲解与实战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探索戏曲妆容背后的文化密码。

老师讲课现场。陈思涵摄

同学们,戏曲化妆不仅是艺术,更是一部浓缩的文化史。”课程伊始,讲师高巨雁从戏曲化妆的历史讲起,从远古祭祀的“雩舞面具”到唐代“塑形化妆”,再到现代戏曲的“俊扮”“脸谱”,高巨雁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戏曲化妆的演变历程。她以汉代歌舞百戏中的塑形化妆为例,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详细阐释了早期戏曲造型的夸张性与象征性。“面具的优点是便于改扮,缺点是表情固定,而涂面化妆则结合了两者的优势。”

同学们认真听讲。陈思涵摄

高巨雁介绍,戏曲化妆分为美化化妆(俊扮)、性格化妆(脸谱)、情绪化妆(变脸)和象形化妆(动物脸谱)四大类,每一种技法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介绍脸谱艺术时,高巨雁以《四郎探母》中的萧太后和铁镜公主为例,解析了不同头饰与妆容对角色塑造的作用。“萧太后的‘旗头垫子’彰显威严,而铁镜公主的‘偏桃式片子’则突出柔美,这些细节都是戏曲艺术的精髓所在。”学生们一边聆听,一边记录,不时举手提问:“京剧脸谱的颜色有什么特殊含义?”“变脸技法是如何实现的?”高巨雁一一解答,课堂氛围热烈。

理论学习结束后,课程进入同学们最期待的实战环节。高巨雁随机邀请现场一名学生担任模特,现场演示传统戏曲妆造“青衣妆”的完整化妆流程。

“戏曲化妆的第一步是拍底色,要求均匀细腻,如同瓷器一般。”高巨雁边操作边讲解,学生们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画丹凤眼时,线条要流畅,先垂后扬,才能体现角色的端庄气质。”从打腮红、定妆到勾画丹凤眼、柳叶眉,再到涂抹“元宝嘴”,高巨雁将戏曲化妆的技法要点娓娓道来。

老师进行画“青衣”实操。 陈思涵摄

高巨雁的细致教学让学生们跃跃欲试来自旅游管理学院大三的学生邓琪忍不住提问:老师,戏曲妆容的‘高光’和现代修容有什么区别”高巨雁笑着解释:“戏曲妆容更强调夸张和立体感,而日常妆容则以自然为主,但两者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随着妆容的逐步完成,学生模特的气质悄然转变,仿佛从现代校园一步跨入了戏曲舞台。在场学生惊叹不已,纷纷举起手机拍照记录画完妆的那一刻,仿佛从戏曲舞台里走出来的角色一样,太神奇了!来自信息工程学院大一学生彭游翔说。

互动环节,高巨雁还结合大学生日常化妆需求,分享了如何从戏曲妆容中汲取灵感,打造更具个性的形象。比如柳叶眉适合圆脸修饰,元宝嘴画法可以让唇形更立体。她表示,传统戏曲美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

活动接近尾声,高巨雁表示,戏曲妆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这样的互动体验,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全体师生合影留念,为这场充满文化韵味的国学小课画上圆满句号。

讲座后合照。陈思涵摄

据悉,我校国学小课2017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47期,涵盖书法、茶道、戏曲等多个领域。未来,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将持续推出更多年轻化、互动性强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在年轻人身边。

(编辑 张思渊 阳雅丽)

(图片 陈思涵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