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青山深处 心栖黎乡

发布时间:2025-05-15作者:记者 黎洋鸿 见习记者 罗嘉琪来源:全媒体中心浏览次数:10

本网讯 青春是一粒播撒希望的种子,在祖国西部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青年志愿者迈着坚定的脚步跨越山海而来,将知识化作春风,将爱化为雨露,滋润一双双或带着迷茫、或满怀憧憬的眼睛,从伊犁河谷的薰衣草到青海湖畔的格桑花,从课堂上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红色中国结,到篝火旁一张张红彤彤的笑脸,西部志愿计划不仅是志愿服务的传递,更是一颗心灵与另一颗心灵的双向奔赴。

武汉商学院全媒体中心特开设【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专栏,采访多位我校西部计划志愿者,了解他们在祖国西部生根发芽的故事。

专栏第四期,我们走近2023届毕业生郭佳盛,了解他在基层的淬炼中坚守初心,让青春绽放出最纯粹的光芒。

五指山的晨雾还未散尽,我站在团市委窗前凝望叠翠群峰,风含着喜悦,参与西部计划的这些日子,就像一本厚重的书,一页页翻过,让我渐渐读懂了“基层需要”四个字滚烫的注脚。

记忆的潮水漫过时光的堤岸,定格在2023年那个燥热的夏日。“当时满脑子都是碧海蓝天的想象,谁曾想下车迎接我的竟是连绵的大山!”说起初到五指山的情景,我的眼角泛起笑意。从机电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到海南黎寨苗乡的阡陌之间,这场跨越千山万水的奔赴,始于一场偶然的宣讲会。“学长们在西部挥洒青春的故事,像一粒种子埋在我心间。”我坦言,“当看到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招募推文时,这颗种子突然发芽了。”

郭佳盛个人照。本人供

基层的“无字之书”,远比想象中厚重。记得第一次跟随同事下乡开展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穿过蜿蜒的山路,来到一座低矮的瓦房前。当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时,眼前的景象让我的呼吸一窒:昏暗的屋子里,一盏缠满蛛网的灯泡投下昏黄的光,墙角堆放着刚收割的木薯,而那个瘦小的身影正趴在斑驳的木桌上,小心翼翼地往皱巴巴的作业本上写字。听到声响,她慌忙用袖子擦了擦竹椅,怯生生地递过来。那一刻,我攥着登记表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我下定决心,不仅要在这里成长,更要为这片土地播撒希望的种子。

语言的隔阂,比五指山最陡峭的山崖更难翻越。起初走村入户时,耳边交织的海南话、黎语、苗语,就像一首我听不懂的山歌,我连比划带猜也常闹笑话。渐渐地,我学会了用不同的方式“说话”——清晨遇见采茶归来的阿婆,一个搀扶的动作胜过千言万语;午后在村口榕树下,静静地听老人们聊天,虽然不懂内容,但点头微笑就是最好的回应。如今走在村道上,阿公会停下编竹篓的手,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喊“小郭来喝茶”;苗家阿嬷会拉着我的手,往我兜里塞刚摘的野山枣。最让我感动的是,现在我的手机里存满了村民的微信,有请教如何投诉诈骗的,有让我帮忙看通知的,还有单纯想聊聊天的。每当提示音响起,我都感觉那不只是消息提醒,更是跨越语言障碍的心意相通。

虽然车辆工程的专业知识没能直接应用于工作,但青春的赤诚却在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在学少部的日日夜夜,红领巾的鲜红渐渐染透了我的青春底色。整理少先队辅导员信息库时,我以工科生特有的缜密思维,为上千条数据编织起逻辑的经纬。每一个字段的设定,每一处关联的建立,都倾注着我对这份工作的热忱。而最动人的,莫过于组织河小青环保志愿活动时,孩子们弯腰捡拾垃圾的身影。当路过的村民竖起大拇指,那些晶莹的汗珠仿佛都折射着希望的光芒。最难忘的是入队仪式上,当稚嫩的宣誓声在山谷间回荡,当一条条红领巾在晨风中飘扬,我忽然明白——“为党育人”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让每一株幼苗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的承诺。他们的眼睛里,映照着整个世界的未来。

服务期满的日子越来越近,五指山的轮廓在朝夕相处中,早已深深镌刻在心里。那个曾向我求助的阿伯发来“12345投诉成功”的消息时,屏幕的微光映着窗外的青山;苗寨孩子们系着红领巾向国旗敬礼时,晨风轻拂过他们稚嫩的脸庞。那些因方言不通而手足无措的清晨,因工作繁琐而挑灯夜战的傍晚,如今都沉淀为滋养生命的清泉。这段经历不是“镀金”,而是“淬火”。整理最后一份档案时,指尖抚过盒子上细密的纹路。这段旅程用基层的温度,锻造出了青春最纯粹的质地——既有大山的坚韧,又有清泉的澄澈。而这,或许就是关于青春奋斗最美的模样。

编辑 张思渊 阳雅丽)

(图片来源于本人)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