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向西 向山 向远方

发布时间:2025-05-14作者:记者 黎洋鸿 见习记者 董小熳来源:全媒体中心浏览次数:10

青春是一粒播撒希望的种子,在祖国西部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青年志愿者迈着坚定的脚步跨越山海而来,将知识化作春风,将爱化为雨露,滋润一双双或带着迷茫、或满怀憧憬的眼睛,从伊犁河谷的薰衣草到青海湖畔的格桑花,从课堂上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红色中国结,到篝火旁一张张红彤彤的笑脸,西部志愿计划不仅是志愿服务的传递,更是一颗心灵与另一颗心灵的双向奔赴。

武汉商学院全媒体中心特开设【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专栏,采访多位我校西部计划志愿者,了解他们在祖国西部生根发芽的故事。

专栏第三期,我们走近2018届毕业生张研,来到四川投入扶贫事业,如今转战新疆,想用一生书写自己的坚持。

“感谢张研同志长期对旺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无私帮助,对教育公益事业的热心支持,谨致谢忱。”在乌鲁木齐的除夕夜里,我收到了一份来自旺苍县教育局的感谢状。直到拨通电话,确认那上面“张研”二字确实是我,我的心依旧难以平静。如今我扎根新疆,投身西北环境整治工作。凝望着眼前苍茫的荒漠戈壁,七年前在旺苍县工作的岁月又在脑海中浮现。

图中蓝色衣服为张研。 本人供

2018年毕业季,我怀揣着满腔热忱,毅然加入了西部计划志愿者行列,踏上了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这片土地。

“姐姐,喝水。”在某个走访的午后,一个小女孩突然拽住我的衣角我转头看见她赤脚站在崎岖的山路上,沾满泥土的小手捧着半瓶清水。我从她手里接过水,“你怎么没去上学呀?”“我……上不了学。”话一出口,她眼底的光倏然暗了下去,像被乌云遮住的星星。后来我才知道,她是一名“事实孤儿。在这片贫瘠的山村里,像她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既不符合传统孤儿的认定标准,又无法获得应有的社会保障,就像散落的星子,在政策照不到的角落里独自闪烁。

那天傍晚,我在朋友圈写下了他们的故事没想到这微弱的呼声竟引来了第一束光——武汉商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曾文发老师主动联系我,为一名事实孤儿提供了长期资助。渐渐地,越来越多的爱心如溪流汇入江河。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和同事们踏遍全23个乡镇,3200余份资料在铁皮柜里摞成小山,为107名特殊困境儿童建立档案,搭建起一对一帮扶桥梁。

张研为儿童送去物资。 本人供

2020年元旦的晨光格外温暖,电视上的新闻播报“事实孤儿正式纳入国家保障体系”的消息。如今走在乡间小路上,总能听见教室里传来清亮的读书声,像春风里摇曳的风铃,叮叮当当地诉说着希望的故事。

再回首,第一次下乡时遇到的暴雨依旧是深深刻在生命里的印记。那天车轮碾过湿滑的山路,我突然听见后方传来轰然巨响,一块巨石砸中了我们后面那台车的引擎盖。冰凉的雨水混着安全带勒进肩膀的疼痛,突然就模糊了视线。我们在塌方的山路尽头,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浆走了七公里。

第二次暴雨来临时,我正在半山腰。泥水顺着陡坡冲刷而下,县里仅有的山路已然无法通车。大雨中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王大爷把送来的蓑衣披在我的肩头,我看到了他鞋袜早已被雨水浸透,裤脚沾满泥浆。那一刻,蓑衣突然重得让我迈不开腿——这片土地上的真诚远比想象中更为沉重。

或许是因为险峻的山路,或许是汹涌的泥石流,又或许是村里散落的灯光。第三次出发前,我在办公桌的抽屉里给父母留下了一封信。山里的雨季总是很长,但总有人要继续走这些路。就像当初报名时说的:“总得有人去,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走访了一个又一个村子。这些散落在大山褶皱里的村落,像一面三棱镜,将乡村发展的现实折射得清晰而立体。我带着调研报告四处奔走,申请了百万青年创业扶持资金。渐渐地,批文变成了田地里新发的嫩芽,变成了小型加工厂里轰鸣的机器,变成了村民们渐渐舒展的眉头。一位三十多岁的姐姐已经创业成功了。她攥着账本,拉着我的手说:“原来锅灶之外真的还有天地。”

张研在村落调研。 本人供

如今,山路弯弯已通了公路。可陈阿婆却拉着我的手念叨。“路通了,腿却锈住了。”不久后,我接到调往团省委的通知。直到离别那天,我远远望见县政府铁门前晃动着几个佝偻的影子——陈阿婆拄着花椒木削的拐杖,裤脚还沾着露水打湿的草屑;李爷爷抱着用红布扎口的旧布袋,里面码着层层叠叠的野山货。他们一步一步走出大山,将毕生最珍贵的远方塞进我怀里。车驶出峡谷那刻,后视镜里的盘山路正被新雨洗得发亮。我想,那些嵌在褶皱深处的村落,是否又有人踩着脚印走出了大山?

两年的西部岁月,成为了我记忆深处最坚硬也是最柔软的珍藏。服务期满这天,我背起行囊,踏上去往新疆的路途。我要继续向西,西部有更辽阔的天地等着我去跋涉。这一次,不是两年,而是一生。

(编辑 张思渊 卢蕾雅)

(图片 本人供)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