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商院

湖北青年:研学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4-25作者:来源:湖北青年浏览次数:10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研学旅游以其独特的“教育+文旅”融合模式,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新支点。武汉商学院武汉研学旅行研究院院长杨崇君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实践经验,带领团队深耕湖北多地,以研学旅游为笔,绘就了一幅乡村产业振兴、文化传承与共同富裕的生动图景。从十堰市郧阳区的“恐龙之乡”到仙桃市大岭村的“共同缔造”,她期盼用教育的力量唤醒乡村的活力与发展。

一、郧阳实践:从“贫瘠土地”到“研学高地”
     2019年,杨崇君挂职十堰市郧阳区副区长,主抓研学旅游。彼时的郧阳区处于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面临着资源转化不足、教育短板等诸多问题。杨崇君教授提出以研学旅游作为“素质教育的试验田”和“全域旅游的引爆点”,推动“七个一”工程(一个组织、一个机制、一份方案、一处营地、一批基地、一套课程、一支队伍等),构建覆盖全域的研学体系。
   1. 打造高层次研学营地
    作为郧阳区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场所,郧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国家级标准建设,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涵盖安全教育、劳动实践等四大功能区,年接待能力超10万人次。2022年5月建成后,该中心成为湖北省第二批省级研学实践营地之一,并与武汉研学旅行研究院合作开发了“探调水之源”“寻恐龙踪迹”“访人类老家”等特色主题课程。
    2. 激活乡村经济与文化
     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作为“恐龙之乡”,每年吸引数万学生探秘远古生命,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产业;龙韵村从扶贫安置点转型为研学示范村,开发汉江石艺、非遗编织等课程,2021年接待学生3万人次,村民通过入股研学社、担任导师实现增收。至2023年,郧阳区研学产业累计接待超30万人次,直接拉动地方经济逾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二、仙桃探索:“共同缔造”中的乡村新生
     2023年,应仙桃市人民政府领导邀请,杨崇君教授将目光投向仙桃市彭场镇大岭村。这个曾经的普通村落,通过“共同缔造”理念,蜕变为湖北省研学旅游的新标杆。
1. 五共理念:村民与学生的双向赋能
     大岭村以劳动教育为核心,设计“共谋菜品、共建厨房、共享午餐”等课程,让学生体验农耕、制作传统美食“麻叶子”,并在退役老兵的红色故事中感悟家国情怀。村民则将房屋改造为教室,担任“田园导师”,日均收入超百元。截至2023年底,该村接待研学学生近3万人次,带动18户村民参与教学、9名青年返乡就业。
2. 产业融合:从“无纺布小镇”到研学IP
     杨崇君团队巧妙整合当地非织造布产业资源,带领学生参观国家级展示中心,了解抗疫物资生产背后的科技力量。这种“工业+研学”模式,既增强学生职业认知,又提升地域产业知名度,推动仙桃从“制造名城”向“教育名城”延伸。
三、理论创新:县域研学的价值逻辑
     杨崇君教授在《县域研学旅行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探索》中指出,研学旅游需立足四大价值:一是教育价值,即通过乡土教育培养家国情怀,如郧阳的红色研学、仙桃的劳动实践。二是产业价值,即通过三产融合带动消费升级,如青龙山的地质旅游、大岭村的“非遗工坊”。三是文化价值,即传承非遗技艺,激活乡村文化自信,如龙韵村的汉江石艺、大岭村的麻叶子制作。四是社会价值,即研学旅游中的城乡资源流动可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如城市学生为乡村注入活力,反哺基础设施建设等。
     结语:让乡村成为“没有围墙的课堂”
     杨崇君教授的实践之路,不仅是文旅与教育的融合,更是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深刻变革。从郧阳的恐龙蛋化石到仙桃的麻叶子课堂,她让乡村资源转化为教育场景,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研学旅游成为“共同缔造”的纽带。正如她在全国研学产业发展大会上所言:“研学旅行的终极目标,是让下一代在行走中读懂中国,让乡村在发展中重获新生。”
     未来,这条实践之路将继续延伸——更多乡村将因研学而兴,更多孩子将因研学而成长。而这,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篇章。
   
     来源:武汉商学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