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4月16日中午,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识盛宴在我校校史馆拉开帷幕。来自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副教授尹涛作为主讲人,让同学们了解到武昌鱼文化和武昌鱼现在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发展。
主讲人尹涛。雷蔻紫、谭旻摄
尹涛在讲座中以诗经等古籍与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入手,梦归千古,展开了一幅有关武昌鱼的历史踪影画报。早在一千八百年就有了武昌鱼的身影。并且武昌鱼原产于鄂州。独特的武昌鱼文化哺育了一方人民,哺育了荆楚大地。尹涛教授在讲座中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小故事呈现出武昌鱼在饮食烹饪、诗词歌赋、艺术绘画等文化影响,命名由来以及生物形态特征的发现,让人影响深刻,受益匪浅。
尹涛进行讲解。雷蔻紫、谭旻摄
1956年。《水调歌头·游泳》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一句令武昌鱼蜚声中外。而今,武昌鱼的育种与养殖及运输方式也在快速发展。尹涛介绍说:“2008年,王卫民教授历时十年,经连续4代选育和全国各地的试养和推广,最终成功选育出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的团头鲂新品种‘华海1号’。”同时,尹涛提到华中农业大学的高泽霞教授团队的无刺武昌鱼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敲掉鱼刺主效基因,这正是科技与生活的融合与创新。而在养殖方面,政府也是大力支持与发展保护武昌鱼。《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保护鱼群数量。”而发展吊水渔业,提高了武昌鱼的质量。尹涛提到武昌鱼的活运和冷链运输,在运输过程中主要应激源和鱼质构劣变机制也是许多科学家研究的方向。
武昌鱼菜品。雷蔻紫、谭旻摄
尹涛以自己的学术视野与科研精神,上下求索,并提出了目前武昌鱼的资源与环境限制、产业链短板、政策支持不足等方面产业困境与强化科技支撑、政策扶持及产业链延伸等产业振兴措施,为武昌鱼的发展描绘了蓝图。武昌鱼的产业困境发人深思,而武昌鱼产业发展更让大家憧憬与期待。
尹涛与李明晨进行品尝。雷蔻紫、谭旻摄
讲座的结束却又是美食上桌的起始,大家细细品味着食品科技学院李明晨制作的美味武昌鱼。这是一场盛宴,一场武昌鱼的盛宴,一场师生头脑与食欲的盛宴。
(编辑 张思渊 毛雨晴)
(图片 雷蔻紫 谭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