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0月2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高凌云带领12名学生,前往千年古都西安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活动。
思政课实践分队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门前合影 章城供
10月25日晚,实践教学分队在行进式沉浸剧场观看了大型历史舞台剧《赳赳大秦》。全剧以历史人物原型“黑夫”的故事为主线,贯穿交织着“王要天下、黑夫只想要一个家”的矛盾冲突,从小人物的视角展现大秦王朝崛起的过程,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大气磅礴的场景设置,将老秦人倔强不屈、驰而不息的“拧”劲儿,矢志改革的韧劲儿以及“天下同一”的胸怀,通过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重现了千年之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华夏史诗。主人公黑夫用生命诠释了和平的不易,秦人以慷慨之志共同架起国之脊梁,在统一大业完成的两千多年后,让现代观众心怀敬畏地聆听历史的铿锵回响。习近平总书记常常提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此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谢荣同学观看后表示:“此剧以小见大,突出了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的息息相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程雨鑫同学感慨道:“此剧给我带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双重震撼,大大加深了我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所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览陕西历史博物馆 悟华夏文明之美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文物是人类社会的宝贵遗产,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26日,大家步入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先后参观了常设展览“陕西古代文明常设展”和专题展览“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唐代壁画珍品展”。
在常设展览中,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逐一参观学习了人猿揖别、凤鸣岐山、东方帝国、大汉雄风、冲突融合、盛唐气象、告别帝都七个单元,对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中国早期青铜铸造技术,秦帝国垂范后世的制度文明,汉代开放进取、开拓强盛的时代风貌,晋魏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特征,对隋唐时代兼收并蓄、创新发展的文化风范和唐以后陕西依然独具魅力的文化创造和精神传承有了深入体悟。
“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部分,从典章制度、饮食文化、妆容服饰、休闲娱乐、交流互鉴及工艺技术六个方面展示了盛唐文明,大家纷纷赞叹文物的精美、制作工艺的复杂高超、匠人的巧思。“唐代壁画珍品展”部分,大家通过唐代高等级墓葬中的壁画,对唐代都城景象、流行服饰、歌舞娱乐及教育面貌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观展结束后,张子怡同学表示,从人猿揖别到告别帝都,每一个展厅都让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五祀卫鼎、多友鼎、旟鼎等代表性文物,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次参观让我明白,历史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前进的基石。我们应当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去探索更多历史的奥秘,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思政课实践分队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专题展 章城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提升到了“两个结合”的新高度。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此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学,真实的场景和厚重的历史,让大家深刻体会到陕西乃至中国古代文明从孕育、发展到鼎盛的辉煌画卷,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进了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领悟到奋斗、革新、文明交流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了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坚定了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和信心,同时也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心。
据悉,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构建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初审、初校 邓倩)
(图片 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