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汉口,作为武汉经济最繁华的区域之一,凭借欧式遗留建筑、汉口江滩与金融企业聚集地等而闻名遐迩。10月12日,在南一教学楼505教室,旅游管理学院教师徐松华开设公选课《行游老汉口》,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图片资料,带领学生们穿越时空,共同探寻“老汉口”的历史变迁。
老汉口位于武汉市硚口、江汉、江岸三区中毗邻汉江与长江交汇处的一片江滩,区域地形如帚,上直而下广,面积约21465亩。自十五世纪汉水改道,初步形成了汉口的江滩地形。1635年,汉口通判袁焻修筑西起硚口,东至长江边的后湖堤,此时的汉口又称袁公堤。1681年,汉口开埠以来,汉口镇飞速发展,成为江南四大名镇之一。1858年,《天津条约》增设汉口为通商口岸,三年后,英租界正式形成。自此以后,日本、德国、法国、俄国相继在汉口建立租界,奠定了租界建筑风格的欧式基础。
从明清时期的兴起,到近代的繁荣,再到现代的发展变迁。历经百年,汉口早已成为武汉文化的代名词之一。在课程中,徐松华特别强调了汉口欧式遗留建筑、汉口江滩与金融企业聚集地的独特魅力。他详细介绍了汉口地区的欧式建筑的建造时间、历史背景,以及它们对汉口城市风貌的影响。同时,他还以播放老照片、老视频的形式带领学生们领略了汉口江滩的美丽风光,讲述了江滩从一片荒芜之地变成如今风景秀丽的江滩公园的历程。此外,徐松华还深入剖析了汉口作为金融中心的历程,以及它对汉口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影响。
“《行游老汉口》,重点就在于‘老汉口’,并且侧重于行游。”从老建筑的历史风貌,其背后的故事,再到对老汉口地道的美食、民俗风情的生动描述,跟随着徐松华的讲解,同学们仿佛真的到了那个繁华而又质朴的年代,穿梭于那些被时间雕琢的街巷弄堂,感受到了老汉口独有的烟火气息与历史沉淀。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伢”,2023级财务管理刘子研在听完课后说:“在武汉生活了十几年,第一次对我生长的地方有了这么深的了解,尤其是当我听到关于江汉关大楼、民众乐园等标志性建筑的背后故事时,心中更是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情感。听着徐老师的课,我越来越为武汉感到骄傲和自豪了。”“明天就和室友一起去吃一吃蔡林记的热干面和四季美的汤包,大学四年我一定要好好地感受武汉的魅力。”来自湖南的大一学生郑钟杰说。
来到汉口这片土地的人,历经多年定居,将汉口这片他乡变成故乡,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谈及为何要开设这样一门课程时,徐松华表示,如今的武汉是全国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他希望通过《行游老汉口》这门课程的讲解,加深学子们对老汉口的人文历史及近代城市发展的了解,增强对武汉的价值认同,增强对武汉这座城市的爱与归属感,在完成学业后能更多地考虑留在这个古老的城市,参与武汉的新一轮建设。
据悉,《行游老汉口》课程自开设以来就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旅游管理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行游老汉口》课程的成功开设,不仅丰富了我校公选课体系的内容,还为我校学生提供了更多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机会。未来,学院将继续探索和创新公选课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
(编辑 张思渊 汪静颖)
(图片 张荣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