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韵结合文化焕发新生 匠心铸就汉绣传承

发布时间:2024-08-08作者:记者 夏宇婷来源:全媒体中心浏览次数:12

本网讯 7月25日,艺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武汉展开了一场以“匠心传承 古韵新生”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宣扬非遗‘汉绣’在武汉一带的传承。团队造访多个汉绣工作室、博物馆等地标,寻访传统历史文化足迹,探寻传统文化“汉绣”背后的青春榜样、历史故事,用当代潮流艺术形式和短视频等宣传方式传承非遗“汉绣”文化。

调研期间,团队成员前往荆州博物馆,从楚文化了解汉绣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漆器、青铜器和古代衣服上精美细致的汉绣纹样,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团队成员在中山公园拜访了汉绣大师张先松。张先松向团队成员分享:“从汉绣的发源地是沙市,在武汉发展,在洪湖回流,到荆楚汉绣深受楚文化的影响。”他介绍,汉绣主要用于戏剧服装、宗教、市井、民俗四方面。汉绣在传承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说教的人员少,文字资料少,实物资料少,传承有一定的困难,学习没有一定的方向等问题。

荆楚汉绣深受楚文化影响,它以丰满、明丽、朴素、稚拙、规范、奇妙六个方面的特色,别于四大名绣,充分展示了“瑰丽、奇异”的楚文化风貌。早在战国时期,就以简洁的锁绣针法绣出了繁盛的绣艺天地。后经汉唐时期的酝酿,宋元时期的整合,明清时期的完善,清末民国时期的活跃,文革时期的休眠,直到近年才得以新生。张先松说汉绣是民众服务民俗生活所需要,我们应当守正创新,更好的传承非遗“汉绣”文化。

探访汉绣第二站,团队成员来到了两家汉绣工作室--“汉绣艺社”与“肖兰刺绣馆”。在欣赏馆内陈设的一系列汉绣作品时,透过细腻的线条、柔和的色彩、生动的表情,感受其选线、构图和针法——大家纷纷表示仿佛穿越时空,在与古人对话,深刻感受到了汉绣的艺术之美以及汉绣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匠人精神。

在参观昙华林当代美术馆时,“杨小婷团队”举办的汉绣展览正在展出。一幅幅精美的汉绣作品或简约大气,或繁复华丽,每一幅都是对汉绣艺术的一次深情诠释。同时,团队成员也了解到作为当代汉绣艺术的领军人物杨小婷团队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将现代审美理念融入汉绣之中,赋予了这一古老艺术新的生命力。

同时,团队成员也亲自体验了一下汉绣工艺,艺术学院2021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二班的张丽莉在这次体验中收获满满:“汉绣是一个很精细的手工艺,它的一根线可以分成八缕甚至更多。针法也是各种各样,不同的针法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我体验了滚针,盘金,以及打籽绣,滚针的针法相对比较单薄,很细,可以做小藤蔓之类的,然后盘金就会借助另外一种金线,将它在需要的图案上进行填充,达到想要的效果,除此以外,打籽就会更具立体感,然后不断的用点去形成面。 张丽莉表示自己不仅学习到了大国工匠的美好品质,也学习到了耐心和坚持的品质,体验到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宁静。刺绣的过程使她忘却了外在的纷扰和压力,只专注于创作和艺术表达。这种美的享受和内心的宁静对于我来说非常有价值,让我更好地平衡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此次调研探访使团队成员对汉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他们更加明白了匠心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这个时代,他们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光彩。

古韵新生,匠心传承。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对汉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他们认识到了传承和弘扬非遗“汉绣”文化的重要性。让我们共同携手,为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古韵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校审 冯九维)

(编辑 张思渊 安卓越)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