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5月25日,红色打卡长沙小分队师生6人前往湖南长沙进行红色研学打卡活动,追溯红色血脉,探寻红色足迹。
第一站,同学们来到了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岳麓书院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院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走进岳麓书院,“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书于大门两侧,走在环境清幽的岳麓书院中,同学们感受着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闪烁着的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沿着曲曲折折的山道,同学们来到了爱晚亭。爱晚亭在抗战时期被毁,又在建国后重建,多次大修。它是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的场所,毛泽东在长沙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同学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人携游爱晚亭。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第二天,同学们来到了橘子洲。1925年,毛泽东同志从广州回到湖南领导农民运动,寒秋时节,重游橘子洲,写下了《沁园春·长沙》,因此,橘子洲声名大振。同学们在毛泽东雕像前庄严肃立,成员邓城希说:“亲眼看到主席像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某大的震撼。站在雕像下,我感受到了毛主席的胸怀壮志和非凡气概。他的一生,是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奋斗的一生。他的思想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穿过毛泽东诗词长廊,参观毛泽东与杨开慧故居,研学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中国共产党长沙党史馆。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湖南人的奋斗精神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班可爱可敬的青年身上复活了”,长沙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在思想上、组织上、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长沙人民同仇敌忾抵御外侮,使长沙成为全国抗战文化的传播中心和喋血抗日的英雄之城。长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涌现了无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赴汤蹈火的革命先烈,凝聚了中国精神伟力。队员肖宇璇站在党徽下说:“站在那些历史节点前,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先烈们并肩作战,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这次参观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党的历史,也增强了我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本次长沙之行,带领同学们在祖国大地上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在红色旧址看红色故事,未来,我校将继续进行红色地标打卡系列活动,到实地去感受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编辑 张思渊 杨姝)
(图片由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