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思政实践】红旗渠就是纪念碑 实践队走进河南安阳

发布时间:2024-04-17作者:记者 毛雨晴 来源:全媒体中心浏览次数:396

本网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进一步延续红色血脉,深挖红色资源“富矿”,传承红色精神,4月3日,党委宣传部组织6名师生组成研学实践队前往河南安阳,探寻红色足迹。

安阳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世界记忆遗产甲骨文出土地,被誉为“文字之都”。安阳市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是甲骨文的故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在此建都,故安阳市素有“七朝古都”之称。实践队员欧敏说:“我认出了甲骨文的‘云’字!已经过去了几千年,甲片已然斑驳,但文字的划痕在时间中愈发清晰,真的让我感到非常震撼。”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接着,同学们来到了殷墟博物馆。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商代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地位举足轻重实践队员范玉超说:“这个车马祭祀坑,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程度和当时的祭祀制度,透过它们,我好像看见了千年前那个王都。我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这句话第一次有了实感。”

第三站,队员们到达了红旗渠纪念馆。一入馆就看到了开凿红旗渠时的雕像,“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分立两旁。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上世纪60年代,开山者们历时十年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红旗渠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起步,蜿蜒1500公里,将漳河水引向林州大地。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全部竣工,林县人民把愚公移山的神话永远定格在太行山上,更把中国道路、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镌刻在了这座太行丰碑之上。参观完红旗渠纪念馆,队员王浩然表示:“我们要铭记昨日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青年洞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位于林县任村镇卢家拐村西牛岭山村下方,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并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他们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窑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进O.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队员范玉超说:“参观安阳青年洞,深感红旗渠精神的伟大。青年洞不仅是红旗渠总干渠的主要工程之一,更是那个时代青年们奋斗精神的象征。站在青年洞前,仿佛能听到当年青年们凿洞的呼喊声,感受到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编辑 熊健琪)

(图片 王浩然)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