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国学小课实践课堂走入黄鹤楼酒文化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3-12-10作者:见习记者 卢蕾雅来源:大学生记者团浏览次数:617

本网讯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过雨百般红。”早在三国,“曹操题字涌月合”、“刘备醉走黄鹤楼”;再到近代纷争中“张之洞献酒光绪帝”“徐霞客索酒于市间”……如今酒桌上的常客——“黄鹤楼酒”,是在中国酒文化的千年传承中独属于湖北人的一抹动人楚韵。128日下午,游学博物馆第三期带领师生们来到了集白酒生产、旅游为一体的国家AAA级特色旅游景区——黄鹤楼酒文化博览园。

黄鹤楼酒文化博览园占地109亩,建筑将中国传统清代风格与现代简约设计相结合,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步入园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成坊酿酒车间。“曲部生涯,利占‘大有’,糟丘事业,庆协同人。”一幅楹联高悬于大门两侧。“这短短十六个字,诠释的是汉汾酒酿酒人李大有的毕生事业,而汉汾酒正是黄鹤楼酒的前身,”景区讲解员刘田介绍,“把酒酿好才能创造更大的利益,共同努力才能酿出醇香美酒。这同样也是一代代酿酒人的工作态度。”

“我的姑父平常在家里也会酿酒,一走进生产车间,我就感觉这里的味道和我在家里闻到的很像,一下就冲进了脑子里,过瘾的咧。”体育学院·国际马术学院的周坤感慨。“从选材到最终成酒,要经历二十多个步骤。没日没夜地研究,在酒缸旁敬候佳音。”讲解员钱焱林从爷爷辈开始,家里三代人一直从事着酿酒的工作,1981年父亲退休后,钱焱林从父亲的手里接过酒厂的担子,并开始对酿造工艺进行创新。

说起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酿酒事业,钱焱林眼睛里闪着光,“酿酒简单,酿好酒难,要下苦功夫,要动脑子。”他走到一台机器的旁边,从半人高的不锈钢桶中握起一把原料用手细细捻着:“酿酒‘一粮二曲三匠人’,粮食好酒才好。每个地方的粮食,我们都一次次试,这种东北的糯高粱滋味是最好的。”钱焱林带领着参观的师生往内走,从提前十八小时的润洗到发酵三十天的酒胚要“熟而不烂,但无生芯”。

讲解结束,钱焱林对参观的学生们留下了“学好专业知识,不要怕吃苦”的忠告。旅游管理学院学生周添晨表示:“几个月、几年以后,我可能不再记得这里长什么模样,但这种‘踔厉进取、敬业创新’的工匠精神始终会是我前行路上的明灯。

 

工作人员一层层揭开坛子的封口,外国语学院的郝怡静接过工作人员手中的酒细细品味:“了解酒酿造的过程后再来品尝它,我觉得我们和酒很相似。通过不断地沉淀、磨炼和孤独,才会散发出醇厚的香气。”

黄鹤楼酒文化博物馆共三层,分序言厅、酒源厅、汉汾厅、酒质厅、酒酿厅、酒誉厅、酒芳厅七个厅。进入其中,一部短片带着参观者从一粒粮食了解酒的前世今生,传承千年的中国酒文化款款拉开序幕。通过楚人与酒的历史故事,加以盘龙城遗址和曾侯乙墓遗址出土的大批精美酒具佐证,配合黄鹤楼“楼因酒起,楼以诗兴”的历史故事与辛式酒馆黄鹤起舞的传说,酒不单单只作为一种饮品展现在来访师生的眼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信息工程学院的邹梓航不由自主地念诵着有关黄鹤楼的诗句,“我不是在刻意背诵他们,只是看到这个场景这些诗句就脱口而出了。”酒,对于湖北省的人们来说,与其叫做饭桌上的消遣,不如称之为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如同诗歌一般镌刻在血脉之中。

“来到这里,让我收获最深的并不是了解了制酒的过程,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酿酒人身上的精神和黄鹤楼酒的历史使命,”机电工程学院的宋雨说,“这一次游学熄灭了我近段时间急于求成的躁动,让我在‘酿造’的过程中成长,也让我真正意识到,身为当代青年应有的使命和担当,这是本次活动给我的最大收获。”

(编辑 熊健琪)

(图片 谢欣怡)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