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2023年春季开学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各教学部专兼职全体教师开展了五场集体备课活动,有效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工作。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集体备课会于2月14日以线上方式举行。备课会上,各位教师从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重难点、结合点、方式方法等方面做了阐释,教学部主任高凌云博士总结时希望大家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摸清学情。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知识背景和思想状况,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灵活设计教学专题,关注和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第二,深度钻研2023年新版教材和二十大报告文本,找到二十大精神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点。讲准、讲活、讲精、讲实、讲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用透彻的理论说服学生。第三,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涉及到的新提法体现在教学课件和教案中,切实做到与时俱进。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集体备课会于2月14日以线上方式举行。教学部主任王蓉蓉老师首先对本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安排、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就2023新版教材“导论、第一章”两个教学专题进行了分析讲解,梳理了教学重点和难点。余志涛老师就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堂、融入什么内容以及如何融入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张先梅老师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及其关系作了分享,商萍老师从如何融入的问题作了交流,认为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以更好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张泽强老师和吴昊老师表示此次备课会获益匪浅,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集体备课会于2月14日以线上方式举行。备课会立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特点,结合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等内容,集中讨论了如何把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新理念、新提法、新论断全方位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教学部主任王晨博士总结时指出,要全面把握党的二十大主题和主要成果,全面把握大会报告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叙事逻辑和叙事方法。要鉴史明今,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增强历史自觉和政治自觉,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集体备课会于2月14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以线下方式举行。徐丽副教授老师认为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陈蕊老师认为,思政教育是高校教学的主阵地,及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理论融入课堂,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郑祖兵老师认为,二十大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内容高度相关,尤其是第六七章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融入二十大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老师的使命和担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部主任张超博士认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原则,并将这些重大原则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中,尤其要在“讲透”方面下功夫,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集体备课会于2月21日在北四教学楼302智慧教室举行,邀请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雷江梅教授就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作了一场题为“思政课如何讲清‘中国式现代化’”的专题辅导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成员及全体思政课专兼职老师参加了这次活动。
雷江梅教授从三个方面(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什么?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厘清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内容丰富、案例生动,学理性强,既是一场丰盛的学术盛宴,又是一堂精彩的教学分享,对参会教师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在思政课中讲清“中国式现代化”都很有帮助和启发。
报告结束后,参会教师和雷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参会教师纷纷表示,集体备课会通过专家领学和互动交流的方式,更加深入地学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辅导报告主题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实用性高,很有意义。
据悉,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坚持通过组织高质量的集体备课活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质量建设,从而为立德树人提供根本保障。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