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百”言其多 “衲”为补缀 百衲技艺下的共生之美

发布时间:2022-09-19作者:见习记者 甘博康 贺天来源:大学生记者团浏览次数:125

本网讯 “百”言其多,“衲”为补缀,工艺精美,妙“布”可言。916日晚,由市妇联、市妇女干校和武汉商学院共同举办的新一期国学小课以江汉非遗,百衲技艺下的共生之美”为题在校史馆开课,带领师生在一针一线的穿缝之中感受“重构”艺术之美,体会拼布艺术所蕴含的热烈唯我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

拼布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和中国北⽅地区的民间⼿⼯。我国传统里,一般将拼布称为“百衲”,“衲”,有用密针缝缀的意思,也做“百纳”。起初的拼布,只是寻常百姓,利用针、线等工具,把零碎的废旧布料拼接、缝缀起来,做成衣服或被褥等生活用品,往往带有比较明显的实用性。而随着我们审美意识的逐步提高,现代拼布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手工艺术。巧夺天工的艺术家们通过将不同材质、花型、颜色的布料纵横交错的组合在一起,制作出一件件浑然天成、活色生香的拼布作品,展现拼布艺术独特的秩序美、色彩美、肌理美等美学特质。作为中国民间传统布艺,拼布艺术经过长时间发展与创新,已然成为当今国际上非常流行的古典唯美主义手工艺之一。

本次国学小课邀请到了武汉巾帼手工创意联盟副会长、洪山区非遗传承人王银老师带同学们领略“重构”艺术的魅力,在演示过程中,王银老师一步步地为我们揭开了拼布技艺的面纱。

四十五度,棉线斜剪,针头压线尾,绕三五圈,而后抽出,此为穿针之法;右手所持的针线上下飞舞,左手轻捻着棉布前后蠕动,此为穿线之法。针尖的银光只是隐约显出又立刻不见踪影,如同有了生命般欢腾舞动。“指舞线”,王银当初为所创立团队命名时或许也是陶醉于此番情景之下而获得了启发。银光闪烁之中,王银手中的布条便服帖地包裹住了所作布艺信封包。为小布包进行包边便是本次国学小课准备的实操内容,同学们在王老师的指导下DIY出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信件包。看似简单的缝制让同学们都可以体验到拼布的乐趣,诠释自己对重构艺术的理解在同学们制作的过程中,王银将她对针法的理解与对生活的理解都倾囊相授。回忆起21世纪初老武汉的“屁帘儿”,回忆起儿时“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习俗,王银甚是感慨。在她看来,拼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起初诞生于前人勤俭的生活态度,艺术的实用性便体现于此中。

“起初对拼布艺术并不是很了解,但是经过王老师的讲解,我们感受到了拼布艺术的魅力,也体会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的重要地位。”来自2021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朱雅婷表示,老师对拼布艺术的介绍让她印象深刻。2021级经济与金融3班的王讷同学对自己手中的“成品”非常满意,同时她还提到了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体会:“由于信封包的里层并不显眼,一开始我并没有将针头穿插进反面,导致作品无法完成。但后来老师指导我们无论正反面都要细致处理、仔细穿插,这也启示我无论是拼布还是做人,都应始终做到表里如一。”

2017年起,我校持续开展国学小课,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讲述非遗故事和教授传统技艺,将扎染、插花、剪纸、楚菜等非遗文化主题小课成功搬进校园,到学生广泛一致好评。

(校审 张茂圆)

(编辑 张思渊 程鑫)

(图片 傅鸿博)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