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党代会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1-12-26作者:来源:武汉商学院浏览次数:257

坚持立德树人 服务区域发展  

为建设一流应用型商科城市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武汉商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武汉商学院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武汉商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建党100周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交汇期,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进入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乘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强劲东风,全面开启建设一流应用型商科城市大学新征程的关键历史节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转型提升、内涵发展、商科特色、开放办学”战略,团结和带领全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为建设“特色鲜明、行业知名”的一流应用型商科城市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加强内涵建设,推动转型发展,地方一流应用型商科城市大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我校有着近60年的办学历史,1985年建立专科层次的武汉商业服务学院。2004年,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武汉职工财经学院和武汉市职工大学并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四校合并以来,学校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办学层次总目标,切实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为以商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应用型高等院校和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了“千亩校园,万人规模”的阶段性目标。

自2013年学校升本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武汉商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职能,守正创新,拼搏奋斗,锐意进取,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这一时期,学校成功承办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马术和现代五项比赛、2019年现代五项亚洲锦标赛暨2020东京奥运会亚洲/大洋洲资格赛,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对学校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近三年以来,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教学科研能力、硬件建设水平、内部管理能力、综合实力、社会影响力等显著提升,学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旗帜鲜明讲政治,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校党委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领导学校各项工作,坚持“四为服务”发展方向,办人民满意大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建立“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学校制发《关于加强学校党的政治建设的实施措施》等9个文件,构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四梁八柱”。校党委建立健全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实施“青马工程”,全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突出。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聚焦“五个思政”,出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落实“大思政”格局。多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师德专题教育活动。学校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防汛抗洪、精准扶贫、对口支援等专项工作中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固本强基促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搭建“党委、党总支、基层党支部、师生党员”四位一体的党建工作体系。今年在教学机构成立党的基层委员会。目前,中共武汉商学院委员会下设党的基层委员会、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其中党的基层委员会12个,党总支2个,直属党支部1个。党的基层委员会、党总支下设党支部58个。现有党员1771名,其中在职教职工党员702名,学生党员813名,离退休党员256名。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进“红色引擎工程”、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学生党支部“党旗领航工程”,形成一批“党建+科研”“党建+志愿服务”“党建+军运”的党建特色品牌。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建成湖北省高校首个智慧党建教育中心。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注重画好统一战线的最大“同心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格查信办案,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开展“不担当、不作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建设专项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努力为师生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切实维护了学校安全稳定。

改革创新增活力,事业发展全面推进。聚焦应用型商科人才培养,开设有33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全力以赴推进本科合格评估评建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科研水平逐步提升,国家社科基金、自科基金项目和全国教科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取得突破。积极对接政府行业企业需求开展社会咨询、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合作开发等项目。招生就业“进出两旺”,本科招生分数线连年攀升,新生报到率达96%以上,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开放合作办学成绩显著,与50余所海外高校或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举办了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升本以来,引进博士72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66人,基本形成“教授引领、配比合理、专兼结合、双师发展、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建成了经管实验教学中心、驭马体育公园、游泳馆、南区高层学生宿舍等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教学、比赛和学生生活设施,已基本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装备先进的现代化校园。校园建设发展“十四五”规划修编完成,马影河新校区建设启动。连续12年为中国南极科考提供后勤服务,联合政府、企业、行业等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志愿服务成为学校的亮丽名片,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学校获评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校园、市级文明单位、“十佳书香校园”称号。全校上下形成了真抓实干、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通过八年的改革发展实践,我们在办学治校上形成“七个一”的重要成果确立了一个愿景: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行业知名”的一流应用型商科城市大学;明晰了一个使命: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凝练了一个理念:明德笃学,求实致用;明确了一个战略:转型提升、内涵发展、商科特色、开放办学;制定了一部章程:《武汉商学院章程》;构建了一套机制:“一主线、两主体、三对接、四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彰显了一种精神:创新开放、自强不息。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武汉商学院升本以来的八年,是我们在建设地方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道路上开拓探索、奋勇前进的八年,是不断推进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的八年,是加快发展、实现重大跨越的八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凝结着历届学校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是全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包含着离退休老同志、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为学校建设发展付出心血、作出贡献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广大校友,向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学校发展的工作历程,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学校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

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断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证正确办学方向,使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必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工作确立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够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立志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必须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战略、结构、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

必须始终坚持特色发展。打造商科特色专业,在保持酒店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等传统特色专业优势的同时,逐步形成对接生产性服务业的经管商贸专业群、对接生活性服务业的旅游与食品专业群、对接公益性服务业的休闲体育专业群、对接基础性服务业的人工智能专业群4大应用型特色专业集群。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从学校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释放学校发展活力,不断提高现代大学治理能力,有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有效落实。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坚持将学校事业发展与师生个人发展有机融合,努力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谋福利,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创共享,为学校事业持续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必须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价值取向引导学校发展,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合,积极建设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亟需的学科专业,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积极履行使命中实现学校更好发展。

以上七条经验对于加强和改进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志们,成绩属于过去,经验启示未来。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相比,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相比,与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的美好期待相比,学校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方面,主要是:学校核心竞争力还不强,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尚需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学科专业带头人还比较缺乏,重大教科研成果较少;管理等综合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仍然有不少;办学特色需要进一步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任重道远。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加以解决。

二、抢抓发展机遇,实施四大战略,加快建设一流应用型商科城市大学

未来五年是学校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加快建设一流应用型商科城市大学的攻坚阶段。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发展形势,准确把握发展机遇,科学谋划奋斗目标与发展战略。

(一)发展机遇

国家战略叠加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国家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入服务经济新时代,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国务院批复同意武汉市开展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打造服务贸易发展高地,将武汉建设成为连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有利于学校发挥区位优势、应用型办学优势,吸纳人才,汇聚资源,开放发展。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重大发展契机。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实践为契机,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办学活力。在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战略转变的内涵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呈现出一些重要的新特征:更加突出质量提升,从重规模、求数量转向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重内涵、提质量;更加突出市场意识,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更加突出需求导向,积极推动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同向同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贡献力;更加突出协同创新,围绕重大创新任务,聚集和共享各类创新资源,开展校内外协同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坚持分类管理、分型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一系列导向明确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有利于学校准确把握应用型大学改革建设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学校新一轮内涵建设迎来了难得机遇。

武汉高质量发展和大力支持激发了赶超跨越动力。“十四五”时期,武汉要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特别是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为高等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释放大量政策红利。中共武汉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加快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学校面向现代服务业,与行业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有利于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与产业行业高度契合优势。武汉市大力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学科建设、特色发展,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及人才招引、经费投入、校企合作等方面予以更大的支持与激励,这些政策倾斜有利于我们在同类学校中争先创优,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实现层次跃升、后来居上。

(二)发展目标任务

学校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任务是:建成“特色鲜明、行业知名”的一流应用型商科城市大学。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将实施“三步走”战略安排。

第一步:从现在到2025年,对接武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显现,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建设“特色鲜明、行业知名”的一流应用型商科城市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步:从2025年到2035年,学科特色和优势基本形成,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科学研究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更加显现,整体办学实力明显提升,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力争获批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建成“特色鲜明、行业知名”的一流应用型商科城市大学。

第三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更加凸显,建成若干地方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群,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重要支撑,力争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功升格“大学”,形成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实力迈入地方院校和国内同类院校前列,全面建成“特色鲜明、行业知名”的一流应用型商科城市大学。

(三)发展战略

“转型提升、内涵发展、商科特色、开放办学”的四大发展战略,既是我们办学治校的经验总结,更是学校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遵循,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围绕落实“四大发展战略”,全校上下要着力推进“四个现代化”。

推进办学理念现代化。优化学校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应用型办学思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秉承“明德笃学,求实致用”的办学理念,践行“创新开放,自强不息”的武商院精神,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主线,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专业与课程建设为核心,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主要路径,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现代化。着眼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标准的确立、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条件的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化等方面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真正促进应用型内涵建设提质增效。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为抓手,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推进校园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强化激励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有效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改革驱动,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行政、学术权力的配置与制衡关系,提升学校依法治理、科学治理和民主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和智能化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为学校转型发展、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师生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三、坚持目标引领,加强改革创新,全面开创一流应用型商科城市大学建设新局面

未来五年,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要实现奋斗目标,我们必须突破惯性思维,创新发展路径,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准发力、破解难题,以舍我其谁的担当作为,坚实走好新时代学校改革发展新征程。

(一)实施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工程

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制定学科专业建设方案,布局与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启动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工作,对标对表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确保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基本条件。重点培育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软件工程、体育学等一批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应用型学科,对具备条件的学科或专业类别对标进行重点建设,优先确保3-4个专业硕士学位建设点全面超越《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积极推进新商科、新文科、新工科建设,谋划好应用型专业结构调整与内涵建设,推进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集群建设,加强9个重点专业的建设与考核,力争建成国家级一流专业1-2个、省级一流专业6-8个,再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取得突破。

(二)实施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工程

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化商科素养教育,推进“通专融合”进程,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国家专业类标准,体现产出导向理念。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力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着力开展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和真实项目案例库建设,重点抓好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力争建成6-8门省级一流课程、1-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努力构建能够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开展全过程学业评价,强化质量监控,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结果满意度。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目标,高质量通过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启动校内专业评估工作,完成至少9个专业的评估工作,开展专业认证,推动1-2个专业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三)实施卓越人才强校工程

深入实施人才成长计划、引进计划和招聘计划,围绕优势特色学科专业、重点平台和团队建设,引育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聘用一支高层次柔性引进人才队伍,加强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实现师资队伍整体规模、质量的优化提升。建设一支与应用型办学定位相吻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支撑、与应用型高校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5%,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到40%。坚持开展“养德修为”师德专题教育活动,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建立教师培训常态化机制,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水平。加强青年教师成长指导,健全优秀青年教师选聘和人才储备机制,完善优秀教师“传帮带”团队协作机制,提升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能力。

(四)实施科研能力提升工程

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聚焦应用型科研,加强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建设,推进跨学科、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健全重大项目培育机制,提升承担国家基金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力争建成代表性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重点学科、卓越计划等平台10项以上。立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60项,产教结合的横向项目立项150项以上,连续5年师均年到账科研经费不低于1.5万元,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5项,建设科技创新团队5个。鼓励教师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主动对接地方、行业、企业需求,凝练研究方向,申报课题、承接项目、开展应用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服务地方、行业、企业的能力。

(五)实施国际化能力提升工程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外合作项目办学水平,与国(境)外友好合作高校或机构数量达70所。合理规划留学生规模,重点做好学历教育,健全管理制度体系,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支持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提升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积极引进、邀请海外高层次专家学者来校工作、访问和讲学,建立稳定的外籍专家队伍。大力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不断开阔教师国际视野。

(六)实施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适应学科专业布局、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等需求,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完成后官湖校区大学生中心、南区学生食堂、新工科大楼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马影河新校区建设,完成其一期工程建设。适应现代化应用型大学办学需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推进、统筹建设、协作配合的原则,开展校园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升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深化创新应用与服务,保障网络与数据安全,推进数据整合及交换共享,建设以师生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智慧校园”。

(七)实施新时代文化兴校工程

深化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真正做到“五育并举”,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创新开放、自强不息”的武商院精神和“商道惟诚、知行致远”校训;深化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之以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教师养德修为”和“学生厚德善学”为抓手,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鼓励阅读文化经典,加强书香校园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强化第二课堂,弘扬志愿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持续开展“一院一品”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创建活动,营造商科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打造绿色校园美化育人环境。

(八)实施校地协同创新工程

积极推进城校互动共生发展与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深度合作,与地方科技、金融、制造、文化旅游、餐饮服务等协同合作,拓展多元化、特色化的培训教育,推动学校与经济社会互动共赢。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构建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新建2-3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学院,新增合作教育项目20项,建设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工程实践基地等),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

(九)实施内部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高校治理体系。健全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的内容科学、配套完善、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保障学校管理有法可依、有序运行、有效监督。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关键,深化人事管理、科研创新、后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释放改革效能,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实校院两级管理,理顺校院责权利关系,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推动学院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强化二级单位目标绩效管理考核,深化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改革,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激发全校上下干事创业活力。充分发挥教代会以及工会、共青团、学生会、民主党派等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推进党务校务公开,提高权力运行透明度。

切实把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科学安排人员经费和发展性支出,为民生工程提供保障。依法依规落实好有关政策,深化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待遇,改善教职工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关心教职工事业发展和身心健康,切实解决教职工重大利益关切。认真落实离退休老同志政治待遇、生活待遇,按政策做好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好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创业教育,创造性地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切实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推进品质后勤建设,不断增强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健全维护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加大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力度,提升安全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校园平安和谐稳定。

四、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一流应用型商科城市大学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进入新时代,我们要锚定目标、担当使命、续写新章,关键在党。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为实现学校宏伟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加强政治建设,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在学校落地生根。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融入改革发展工作的各方面。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不断提升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和水平,统筹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忠诚质朴、公道正派、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价值观,打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认真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支持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加强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坚持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统战工作大格局。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以党建带群建,以党建带团建,不断巩固党的政治基础。

(二)加强思想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学懂弄通做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高质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要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党史学习与当前工作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忘初心跟党走,本职岗位创佳绩。创新学习形式和活动方式,发挥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示范效应,加强和改进师生政治理论学习,强化理论学习与培训实效。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等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尤其是党员干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强烈的责任意识,主动投身学校改革发展。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论坛讲座、社团活动、自媒体公众号等各类校园平台管理,切实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三)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工作基础

继续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对标争先”,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由硬件向软件、由外延向内涵、由形式向效果的转变,全面提升学校党建工作质量。健全基层党组织机构,有效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深入落实二级学院党总支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党政同心同责、同向同行。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持续加强二级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考核,完善考核指标,创新考核方式,强化结果运用。进一步规范和严格组织生活,创新组织生活方式,充分发挥智慧党建教育中心在基层党建中的作用,增强组织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深入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学生党支部“党旗领航工程”,进一步激发基层创新党建活力,形成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党建+”品牌。加强党员发展,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不断壮大党员队伍。落实党内激励和关怀帮扶机制,对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党员进行激励,对困难党员进行帮扶。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认真落实“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旗帜鲜明地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统筹谋划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注重多岗位锻炼干部,建立机关与二级学院轮岗交流、校内与校外培养输送贯通的机制,加快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的选拔培养。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知识结构改善、能力素质提升贯穿干部成长全过程,注重提高干部的履职能力、攻坚克难能力。完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加强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管理,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形成“优者上庸者下”的良好用人局面。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用好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和错误,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引导各级干部把精气神凝聚到学校干事创业上来。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要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各级党组织确保管党治党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持续开展政治生态的调研和督查;持续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持续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整治,坚定不移反“四风”,以党风政风带动师德师风和学风文风;持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运用好“第一种形态”开展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工作,用好“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的党员教育方式,提升廉政风险防控水平;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强专兼职纪检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发挥其在各级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中的前哨作用。构建制度完善、执行有力、协同监督、运行有效的工作体制机制,涵养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时代的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提升内涵,科学发展,为建设一流应用型商科城市大学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