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了解舌尖上的非遗文化 探索传统糕点背后的精彩

发布时间:2019-12-02作者:记者 代怡卉 见习记者 黄结兰 周文慧来源:大学生记者团浏览次数:1566

本网讯 1129日下午,我校“国学小课”文化之旅赶赴扬子江湖北非遗糕饼文化园。30名学生代表徜徉在传统非遗文化中,亲自动手制作传统糕点。

中国糕饼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其制作工艺起于秦汉、盛于唐宋、集大成于明清。据统计,糕点发展至今已形成京派苏派、广派、潮派等多个流派,形状包括包、饺、糕、团、卷等多个式样,色香味形俱全。据扬子江湖北非遗糕饼文化园文化馆馆长介绍,扬子江传统糕点制作工艺已被列入第五批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坚持名师掌作、道法自然、古法原香古色古香中不乏时代创新,改进生产的苏式月饼表皮酥而不破、馅料甜而不腻,已成为江城市民节日首选。

在二楼中华传统文化展示区,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古代礼仪中的抓周礼、开笔礼、婚礼、寿礼等不同礼仪形式中糕点的运用和文化内涵。现场采用全实景的演绎方式,学生们步入其中,可以观看、抚摸甚至着装来体验这份传统的韵味。“传说中桃被称为仙桃,吃下便可长生不老。因此每当老人大寿时子孙会将寿桃放于拜寿堂之上进行祝贺,若无鲜桃就以面粉制成的‘面桃’替代。”讲解员款款道来,不少同学都纷纷表示:“没想到舌尖上还有这么精彩的非遗文化。”

将绿豆去皮、蒸熟、研磨、过筛成绿豆粉,将绿豆粉加入准备好的模具中压实、按紧后将绿豆糕从模具中推出,经过包装后一份手工绿豆糕就可新鲜出炉。”参观进入尾声时,馆长带领学生们体验中华传统糕点制作。为方便操作和保存,学生们制作了最为便捷的绿豆糕,在经过倒粉、压实、装盒等一系列程序后,在场的学生都拥有了自己制作的绿豆糕。

学生代表卢昱斌在采访中表示:“今天是我第一次感受传统糕饼文化,同时也是第一次近距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一块传统糕点背后原来隐藏了那么多故事,制作工艺繁复要求制作人精益求精,在呈现食物美味的同时体现出‘大国工匠’精神。本次文化之旅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

(编辑 张思渊)

(图片 吴益乐)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