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商院

武汉晨报:来楚菜博物馆看“舌尖上的湖北”

发布时间:2017-07-04作者:来源:武汉晨报浏览次数:197

       记者马梦娅通讯员易先勇摄影记者詹松

       屈原创作的《大招》《招魂》等,记载了丰富的祭祀饮食,从中可以看出战国时期楚国食材的丰富,选料的精细以及烹饪技艺的高超。

《楚辞·大招(节选)》

五榖六仞,设菰粱只。

鼎臑盈望,和致芳只。

内鸧鸽鹄,味豺羹只。

魂乎归徕!恣所尝只。

鲜蠵甘鸡,和楚酪只。

醢豕苦狗,脍苴蒪只。

吴酸蒿蒌,不沾薄只。

魂兮归徕!恣所择只。

       位于武汉商学院的楚菜博物馆是我省首个餐饮文化博物馆,也是湖北省首家地方菜博物馆。在博物馆内,你能看见我们日常熟悉的各种汉味美食:蔡林记热干面、黄州东坡肉、钟祥蟠龙菜、竹溪蒸盆菜……100多组菜品模型、数十件饮食文物,为你讲述舌尖上的湖北。上周四,记者去探访了楚菜博物馆。

楚菜历史源远流长

屈原创作记录烹饪技艺

       楚菜滥觞于荆江河曲与江汉平原,策源地在经济繁荣、文赋纷华的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楚菜因楚而兴,因水而昌,因商而彰,因地而传,因变而新,风味卓绝的淡水鱼馔驰誉华夏,是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地方菜系。

       楚菜在2800多年漫长的衍化岁月里,历经了先秦、秦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和现当;演变时期,千年楚菜史,半部江南食”,是它的生动写照。

       屈原创作的《大招》《招魂》等,记载了丰富的祭祀饮食,从中可以看出战国时期楚国食材的丰富,选料的精细以及烹饪技艺的高超。

       楚菜源头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夏商时期,大量青铜礼器的使用,表明贵族和富裕人家已经能够享用相对精美的菜肴。楚菜是当时长江流域肴馔的典型代表,活跃在150万平方公里的楚国,食礼食风崇火尊凤、重巫好祀、尚左尚赤。

       到了秦汉六朝时期,楚菜主要活跃在古荆楚或古荆州地区。食材日渐丰富多样,《三国志》引用了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说明这个时期武昌鱼已经名闻天下。魏晋南北朝时期,楚地的节日食俗已经成型。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多个节日食俗,表明人们根据节气物产和饮食传统应节而食。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楚菜主要活跃在古荆州地区或湖广行省、湖广左司等地。唐宋时期,国家重视文治,楚菜形成了一些与文人结缘的菜肴小吃,文化内涵日渐丰富。唐代湖北的饮食物产品质优良,稻米有红稻、黄稻、香稻等;饮食器具有壶、瓶、碗、盘、碟、钵、罐等。唐宋元明清时期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江陵、沙市、鄂州、汉阳、襄阳等地商业繁荣,提升了楚菜的品位。楚菜的蒸菜发展迅速,并成为地方特色。清道光年间,武汉的饮食业形成多个行帮,有菜面馆业、豆丝业、酒店炒菜业、包席赁碗业、面业、素菜业、杂碎馆业等,有食在江夏之美誉。

形象逼真,似有香气

还原美味楚菜勾人味蕾

       现当代楚菜,主要活跃在从辛亥革命时期至今的湖北全境。晚清时期,湖北领天下风气之先,社会的变革和开放,使楚菜大胆总结、融合、借鉴,“水产为本、鱼菜为主的优势和特点彰显。汉口已具备中西大菜、南北筵席各色风味,有鄂、粤、川、湘、徽、苏、浙、闽、京、津和清真、素菜、西菜13个帮口,以热干面、豆皮等为代表的汉味小吃形成。楚菜大力优化母菜,致力嫁接,积极推行和运用新食材、新炊具、新工艺,呈现出空前繁荣景象,跻身于中国十大名菜之列。

       在楚菜博物馆内,各色菜品琳琅满目,虽是仿真制作,但工艺精良,惟妙惟肖,乍一看真假难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菜,得到了真实还原,如蔡林记热干面、黄州东坡肉、沔阳三蒸、钟祥蟠龙菜、竹溪蒸盆菜、荆沙鱼糕等等。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王辉亚说,为了让这些菜品做到以假乱真,他们先请资深大厨做好真品,再送到北京一家制作公司,依样精心仿制。

       王辉亚介绍,楚菜分为汉沔、荆南、襄郧、鄂东南和恩施土家族山乡风味五大支系。其中武汉菜广收博采、锐意创新,是楚菜的代表。楚菜的风味特征为:水产为本,鱼菜为主;擅长蒸、煨、炸、烧、炒,鱼汆、烧鱼、煨汤、蒸菜精细;菜品重本色、重质地,汁浓芡亮,口鲜味醇,微带香辣;米豆制品味冠四方等。这些特色,在馆藏菜品里得到了鲜明再现。

非遗传人赠传家宝

可玩、可看、可学的好去处

       记者在楚菜博物馆看到,除了东坡肉,还有不少楚地菜品与历史名人有关。如粽子是战国时期楚人为纪念屈原所发明;襄阳大头菜,又称孔明菜,相传是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家人采集野菜时偶然所得;李白曾寓居安陆十年,喜食鸡、鸭、鹅、鱼及蔬果等,当地人便以他的字号或官职给菜命名,由此出现了翰林鸡、太白鸭等名菜。

       除了各式仿真名菜,楚菜博物馆里还有不少珍贵的饮食文物,其中有的是由菜品传人所赠。如四季美汤包老式三件套,包括门牌、提盒、簸箕,由四季美汤包传人徐家莹捐赠。龙纹砂铫子则由武汉煨汤技艺传人、望旺煨汤屋喻少林捐赠。武汉热干面技艺传人、蔡林记王永中,向博物馆赠送了蔡林记掸面的掸子和上世纪50年代蔡林记使用的餐券。沔阳三蒸技艺传人李和鸣赠送了4套沔阳民间传统蒸具。

(原载于《武汉晨报》2017年7月2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