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烽火抗战路:长沙小巷深处的红色记忆

发布时间:2015-07-12作者:曾雪梦、常园坤来源:大学生记者团浏览次数:192

小巷深处里的红色记忆

——寻访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

       本网湖南长沙讯   徐祠路19号,不起眼的小弄堂里,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就藏身于这条小巷深处,如果不是这挂出的牌匾,谁也不会想到78年前这里曾上演过的烽火岁月。11日,跨越鄂湘两地的“踏访烽火抗战路”队伍抵达湖南长沙。

       青瓦屋顶,红色的库门,灰色的墙壁,仿清代建筑在历史的沉淀中显得更加肃穆。旧址坐北朝南, 建筑为砖木结构,堂屋十扇花格朱漆木门作屏墙。可能是经过修缮的缘故,我们看到的祠堂经过大火摧毁后的痕迹已经被岁月遮盖,只是仍有让人有萧瑟之感。堂屋的玻璃橱柜陈列着当年相关历史文物、资料等。徐怀特的演讲稿、王凌波的怀表和办公文具静静地躺在陈列柜,它们像几位长老见证过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等待数十年只对有心人倾诉那段抗战历史。

       侵华战争开始的同年12月,徐特立和王凌波分别担任驻湘代表和上校主任,徐特立用自家祠堂做基地,用外出宣传抗日演讲赚来的钱当经费,做着接收电报电话印刷刊物的日常工作,通过向上级领取和向人民征集为前线运输物资。在小小祠堂里,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来向徐老咨询战局前途,民族命运。在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中,仿佛这不大的堂屋里坐满了前来讨论的有志青年的景象就在眼前。

       “当时通讯处只有23名工作人员,但人人积极参与。抗敌演出宣传队在街头演出宣传抗战方针,输送进步青年奔赴延安,筹运转抗日物资支援前线……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段虽然艰苦却人人怀着崇高革命信仰的岁月。许多有志青年迈进许家祠低矮的屋檐,从这里走向抗日的前线。

       在徐家祠堂另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就是孩子剧团1937年上海沦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于93日正式成立孩子剧团

       整个剧团60多名儿童,最小的8岁,最大的也才16岁。当时环境又十分艰苦,孩子们文化水平低,没有受过专门的艺术训练,表演能力差,想排一出戏往往要费很大功夫。没有导演,就去找艺术界前辈;没有油彩就用微湿的红纸抹脸蛋,用墨汁画两道黑线作胡子。演出条件不好,就向群众家借郭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农村借不到沙发,就把小炕单拼起来用棉被一包;远景用纸画出来贴到天幕或门板竖在台上。

       工厂、学校、菜市场经常是他们表演拿手好戏的地方,有时由于表演过于逼真还会被市民误认为汉奸。为躲避敌人袭击,夜间行军的孩子们还练出一项本领:一手抓住前面人衣襟,一边走一边睡觉。周恩来赠与孩子们救国、革命、创造六个字。 难怪连茅盾也赞誉:“‘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

       “看我们一群小光棍,看我们一群小主人,我们生长在苦难里,我们生长在炮火下……孩子们站起来,站起来,在抗战的大时代,创造出我们的新世界!耳边似乎又响起稚嫩而坚定的歌声,战火不再纷飞的年代,靠前人换来的幸福生活更该好好珍惜。

       经历过迁移,烧毁,重新修缮,眼前的通讯处旧址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安静地矗立在小巷深处。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却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的。

(摄影:桂浩伟、杨军、唐宇辰)

(编辑:商轩)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