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商院

楚天都市报:我在南极当厨子

发布时间:2014-06-19作者:记者 束继泉 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 许佳来源:楚天都市报浏览次数:200

 

图为:外国嘉宾对严涛的厨艺赞不绝口

       南极科考队员来自不同的地区,上海人不吃辣,湖南人越辣越好,广东人喜甜食,湖北人爱吃咸菜,严涛为此挖空心思。他把每餐饭都当做一次创作,而每道菜就是一件作品。

看到蔬菜眼前一亮

    这几天严涛有点忙。本月上旬,他将自己在南极做厨师一年拍摄的几百张照片上传到博客,没想到一下火了,不到半月点击量直逼百万人次。最近每晚下班后,他都忙着在博客上回答粉丝的提问。

    严涛今年44岁,是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的一名教师。519日上午,记者见到严涛时,他正在给学生讲述难忘的南极之旅。

    十多年前,严涛曾获评“中国烹饪大师”称号。2010年下半年,南极科考队面向全国招聘厨师,严涛报了名,从几百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当年12月,严涛随中国第27次科考队进驻南极。

    南极长年刮大风,雪和冰渣打在脸上生疼。厨房一年四季保持22℃恒温,装饰得干净整洁,但食材品种极其有限。土豆和冻牛肉储备充分,其他原料不到20种。

    在南极,烧的是45公斤一坛的液化气,煮饭用的是特大号电饭煲。严涛每天要准备46个人的伙食。早上要做蛋糕、馒头、面条、饺子等面食,中餐和晚餐一般四菜一汤,土豆、冻牛肉吃多了有点腻,严涛自己用黄豆泡发豆芽,四季不断。

    美丽的冰雪世界与世隔绝。“雪龙号”每两年才去南极供给一次,严涛他们最稀缺的就是淡水鱼、猪肉和绿色蔬菜,“有时看到一根芹菜都会眼前一亮”。

挖空心思创作菜品

    除了原料少,众口难调也是个问题。南极科考队员来自不同的地区,上海人不吃辣,湖南人越辣越好,广东人喜甜食,湖北人爱吃咸菜,严涛为此挖空心思。他把每餐饭都当做一次创作,而每道菜就是一件作品。由于每周公布一次菜单,每天菜品力求不同,严涛做梦都在构思。

    2011年春节前,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到南极视察慰问,严涛要为230多人准备一顿午餐。平时“不近人间烟火”的科学家、工程师们,纷纷上阵帮忙洗菜、淘米、切肉。

    食谱照例是四菜一汤,羊肉、鸡肉、牛肉、豆芽和鸡蛋番茄汤,用大盆子盛装,每个人按需取食。米饭、面条、面包和馒头等,应有尽有。

    这是严涛在南极接待人数最多的一次,大家吃得赞不绝口。严涛悄悄用相机拍下了那个难忘的场面。

    每年11月,南极会举办一场持续数天的“南极奥运会”。运动会历时数天,颁奖当天还有个“美食节”,由各个国家的南极站提供一些特色美食,供大家品尝。

    2011年“奥运会”颁奖仪式于118日举行,严涛可谓风光无比。他和队友一起捧到了乒乓球双打冠军。由他精心制作的土豆蘑菇牛肉泥、酸黄瓜烤肉等8个菜品,还在“美食节”上备受追捧。

“了不起的中国厨艺大师”

    长城站的外事活动比较多。严涛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招待各国驻南极的来访嘉宾。

    2011927日,长城站专门宴请智利空军站站长、机场站站长及家属。他利用手头的中国食材,结合智利人的饮食习惯,构思出一份“中西合璧”的套餐。华道夫沙拉、四喜烤麸、手撕鸡丝、孜然羊排等菜品,被客人称赞为“中国美食,世界味道”。

    吃得心满意足的智利空军站站长米歇尔提议,全体举杯为“了不起的中国厨艺大师”干杯。严涛站起来连说谢谢,将一大杯红酒一饮而尽。

    三天过后的国庆节,长城站邀请各国驻南极站的代表共同庆祝,聚餐当然也是重头戏之一。严涛将冷库里所有的原料搜罗了一番,制作成凉菜、热菜和糕点三类。就连一根芹菜和两个冻成冰球的西红柿,都成为关键的创作素材。

    这是一次别出心裁的自助餐,芹菜沙拉、龙井虾球、陈皮鸡翅等20多个菜品,受到各国嘉宾的追捧,大家一边称赞“中国美食太好吃了”,一边抢着与严涛合影。智利海军厨师甚至专门送来一份礼物示好。

    客人酒兴正浓时,严涛端出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将酒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严涛从小就爱好摄影,在南极拍下大量重要的活动场景,闲暇时还去拍冰山、企鹅、海豹等南极风光。据统计,他一年中按了3.6万多次快门,写下了约6万字的“南极日记”。端午节期间,他还会继续上传更多照片。

(原载《楚天都市报》2014年5月21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