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i新闻记者李芳睿马文慧向银)“我们那时上大学,生活条件很差,但寝室里的水杯和饭碗都在桌子上摆成了一条线。”5月21日下午,武汉商学院邀请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几代大学生与在校的学子共话我的寝室室友,已过七旬的60年代初大学生张永根谈起当时的寝室生活念念不忘。
张永根入学那年正好碰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物质匮乏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激情。当时一个寝室6个人,四张桌子,他们将桌子拼在一起,下课后,大家就自觉地回到寝室温习功课,互相监督叠被子。良好的寝室学习氛围使他们6人在大学期间从未挂过科。“回想起当年和室友一起奋笔疾书的日子感觉很温馨,室友之间的友爱是永远也不会忘的。”
汪振国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室友们“上过山,下过乡,进过工厂扛过枪”。虽然大家的年龄背景差异很大,但都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他用一句当时流行的校园歌曲形容了当时的场景。
走廊歌唱家、武术高手、电话守护神、臭脚之王……九十年代大学生周耀进说,他所在的“寝室江湖”也汇聚了这样一些人,但大家彼此包容,以共同的活动促进和睦相处。“那时寝室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但我们会组团去听报告会,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去踢足球,一起去参加英语角……”这些活动,让室友们“越变越亲热”。
与周耀进同年代的大学生罗双燕认为,建立良好的寝室关系要善于自律。他们寝室的7个同学来自于不同的地方,也有过矛盾,但在大学的四年里制定了寝室值日制度,每天轮流打开水,共同约定了不旷课不作弊。他所在的寝室多次被评为省文明寝室。
不同年代的大学寝室生活显示不同的特点,五六十年代的质朴严谨,七十年代的励志奋进,八九十年代的活泼包容,感染了在场的60多名在校大学生,他们认为与这些“过来人”面对面的交流,“上了一堂生动的寝室关系学课”。
2012级机电工程与汽车服务学院陈志明说,这么多的老大学生现身说法,教会了我们在寝室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寝室是另一个家,大家同居一室是一种缘,要好好珍惜。”
(原载 长江网 2013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