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武汉,南极料理人(上)

发布时间:2012-05-03作者:来源:武汉商学院浏览次数:188

我校教师在南极长城站展开校旗

 

        南极,这颗星球上最纯净、最人迹罕至的地带之一,旅行者们的顶级目的地,旅行社市场报价在8万到30万之间——如果有人邀请你免费前往,会不会让你欢天喜地?但如果让你呆1年呢?

        设想一下,在平均气温零下30℃、覆盖茫茫白雪、暴风雪频繁的南极岛,几座孤独的集装箱改装成的小屋,咱们这些过惯炎热夏季、喜欢热闹的武汉人,你能坚持多久?555天。是一位叫戴涛的厨师创下的。

        他并非观鲸、泡温泉度假,而是每天一个人在厨房忙乎,替少则17人、多则120人做饭,整整8个月无人光临,意味着仓库里的食物要坚持到底,不论蔬菜多么缺乏,也不能让队友们营养不良——这些都该你负责。难度可想而知。

        “日本有一部叫《南极料理人》的电影,在北海道拍的,讲科考站厨师,根本不是那个事。”戴涛摆摆手说。在他和同事们分别奔赴南极三个科考站之前,把《南极大冒险》、《帝企鹅日记》等片子都翻出来看了一遍,想心里垫个底,可到了南极,依然是个陌生如同外星球的世界。

        先扫个盲,南极的地图,看上去如同一只大蝌蚪,目前中国在南极的三个科考站分别在它身体的不同部位:离人类生活地区最近、访问最频繁的长城站,在三面环海的尾巴尖上;最艰苦的昆仑站,在南极内陆冰盖的心脏部位;最遥远孤独的中山站,在嘴巴处。

        一个站仅一名厨师负责,另可带一个帮手。

        此次,记者寻访到的是武汉第一批被选中奔赴南极工作的三位厨师,来自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的王辉亚、戴涛、徐康,前两位是中国烹饪大师,当时跟随他们前往的还有两个学生。他们在南极经历了什么?

 

【亚布力集训、厨师比武】

        2008年年初,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网站上,首次出现了“第26次南极科考队全国选聘厨师”的消息。这个消息,引起了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领导的关注,一名领导还在武测当学生的时候,就曾两次去过南极科考,一直难忘。

        南极科考队,以前对厨师班子没那么讲究,只是从相关事业单位的机关食堂选派几个师傅,身体好,具备能够独立担纲上百人饭食的能力,就OK。结果,队员反映饭菜够量不够质、口味单一。在枯燥的极地生活里,食物是最能给人带来情绪波动的调节物。

        这次全国空开招聘,就是想让科考队员们从“吃饱”向“吃好”转变。全国各菜系大厨们都摩拳擦掌,也让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的师生们激动不已。

        经过资格审查和初选,该校王辉亚、戴涛两位老师,和全国多名厨师一起,赴黑龙江亚布力参加体能测试和冬训。去南极,身体条件是第一位的。

        在室外零下18度左右的温度下,登山、跑步、滑雪、野外生存训练、雪地宿营、雪地救援……对于46岁的王辉亚、37岁的戴涛都是不小的考验。

        冬训结束,身体合格厨师,才有资格参加“厨师比武”,考察内容如“满汉全席”涵盖广泛:中西大餐、红白两案、甜点小吃……每位厨师随机抽签决定食材,4个小时内做出10道菜。

        这难不倒烹饪大师。最终,王辉亚和戴涛2位老师过关斩将,和另派去西藏高原训练的几名学生一起,成功入选南极名单。

        他们总结自己顺利入选的原因,不仅仅是比武表现“菜做得好吃”、“武汉厨师手艺全面,口味兼顾南北”;在南极当厨师,还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会否进行仓库食材的科学保存和分配管理——万一还差几个月回来,仓库存货就吃光了,怎么办?对科考队员营养的搭配——在南极吃出了小病都会酿成大病,专门在该校从事“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研究的他们,无疑比普通饭店大厨们要胜出一筹;二是心理素质好不好,性格是否开朗活泼,在南极极端孤独的环境下,有时这会成为一个团队最大的考验。

        在南极,最让人惧怕的不是严寒,而是孤独。

        它又被称为“风极”,13级以上暴风雪封门的倒霉天气很多,队员们住在临海的房子里,整夜窗户像有人在用锤子猛砸;即使在无狂风的日子,阴天也占了绝大多数。当时年仅22岁、最年轻厨师徐康说,他在南极呆了4个多月,晴朗的天记忆中只有两天:2010年1月1日,是天最蓝的一天,心情好到连做事都想笑。有老队员说,其实南极的阴天如同是云层盖厚被,比晴朗的天气暖和一些。

        到了极夜,就更不用说了,阴霾的天气、封闭的环境,能做的事太少了:上网、唱卡拉OK、打上海麻将、蒸桑拿、做体育运动。安抚人的思乡情绪,最有效的就是端出一盘散发浓浓家乡味道的菜。

 

仓库虽然离厨房只有两百米之遥,但常被暴风雪封门,一次要搬一周的食物。

 

【艰苦遥远的中山站】

        戴涛是第一个出发的,他被分配到了最遥远的中山站,“蝌蚪嘴巴处”。

        他属于很有韧性和忍耐力的那种厨师,23岁就曾在非洲卢旺达为中国援外专家组服务,长达4年。极热和极冷,同样让人难熬。此次555天的任务,他欣然领命。

        从上海出发,乘坐“雪龙号”科考船,在大海上漂泊近两个月才能抵达。

        中山站很艰苦,中途无法用飞机运输补给物资,它需要一次携带足够一年多的食物储备,多达60多吨。60吨食品原料分为14大类,多数是大众原料,包括饮料类、零食类等。

        戴涛很细心,出发前拿到一份中山站越冬核心17人名单,按照籍贯进行了统计,湖北4个、山东3个、福建2个,贵州2个,内蒙1个……针对各省的家乡口味,特意让采购员采买了一些风味调料。

        结果,采购员太忙,反而把最不起眼的一项给忘记了:大蒜头。无奈只好申请从南极打卫星电话,请求大船去澳洲采购,几个月后才送来。幸好几个山东队员自己随身携带了几斤,慷慨挪给厨房先用。后来从澳洲运来的新鲜蒜头,戴涛怕放坏了,琢磨着一半直接边用边晾干,一半送去冰冻,结果,冰蒜头拿出来时已经没有丝毫蒜味。

        采购还漏了一项,蒸肉米粉,戴涛只好把大米磨成粉,用腐乳调着自己做。

        当时中山站厨房条件很差,就是一个集装箱,已经使用了19年,设备老化得厉害。最难受的是厨房没有暖气,每天戴涛穿棉袄棉裤去做饭,还要先用铁棍把下水管的冰撬开。

就在这个破旧的厨房里,在南极“度夏”期间,戴涛和他的助手,每天要为120多人做自助餐,四菜一汤。

        补充一点常识,南极科考站按照天气划分为“度夏”和“越冬”:度夏时间很短,从12月到次年3月,上百名科考人员会来到站点,抓紧好天气从事各类科研活动;而3月6日一到,大批人员撤走,南极进入严寒难过的冬季,站上只留下维持站点日常运行的10多个工作人员,一直坚持到年底,长达9个月,连生病都无法接你离开。

        戴涛就是中山站越冬17人名单之一,除了站长和4个科研人员外,另有医生、水暖工、机械师等各1名,最多的是电工,有3人——因为在零下几十度的南极,想维持科考站内18度左右的室温,依靠的是三个机组24小时不间断地发电,这是生命线。哪怕只停电半小时,人们的生命就堪忧。

        《南极料理人》电影里,拍摄的就是“越冬”的情形,每天早晨统一拉铃起床,然后做集体早操……“不是这样的,每天每人的工作时间不一样,比如气象观测人员,夜里要值班观测两次;电工也要轮三班倒,怎么会统一起床?”戴涛很辛苦,每天要做5餐,凌晨5点半就要起床,晚上21点做完宵夜后,半夜还要做一顿深宵夜。

        和众多站点集中的长城站相比,它很孤独,周围只有俄罗斯一个站陪伴,联欢活动少,而且有典型的极夜、极昼现象。它的气温和水温更为寒冷,生物体格更小,钓起来的南极鳕鱼,只有长城站捕获的一半大。

        长达45天的极夜,人很难受,所有开雪地车、海钓等户外活动全部停止,企鹅也去孵蛋了。戴涛每天做完饭,只能在有照明的站区户外稍微走走,然后回到室内唱唱卡拉OK。

在站里是否享受到那种渗入灵魂的极致静谧?“呵呵,站区有风力发电机。”

        中山站比其它站令人羡慕的,是能欣赏到变幻多端的美丽极光。有一次戴涛刚洗完澡回宿舍的路上,遇到科考人员正在拍摄极光,赶紧说帮我也拍一张吧,把换的衣服垫在屁股下坐在冰山丘上,有极光的夜里气温极低,摄影需要曝光15秒,等拍完,他人都冻得说不出话来了。

 

 

为丰富南极生活,各站开展“南极大学”,厨师们的讲课颇受欢迎。

 

【美食是“长城三宝”之一】

        王辉亚和他的学生徐康,幸运地被分配到了长城站,“蝌蚪尾巴尖上”。

        一路坐飞机坐到人想吐。从北京飞到巴黎、转飞圣地亚哥,再飞至智利最南端的小镇彭塔,最后坐C130大力神军用运输机,2个半小时抵达南极中国长城站。

        这个站所处的岛叫“乔治王岛”,因为离智利近,周围分布有韩国、俄罗斯、乌拉圭、阿根廷、秘鲁等9个国家的11个科考站,比较热闹,常有各个国家队员串门拜访;有的国家还建有教堂、配有牧师,周末举行礼拜活动。

        在离站区不远的一个企鹅岛背后,有一片比较避风的平静海域,各国的游轮多停靠在此,一部分游客还会把科考站当景点转转。

        站里的厨房硬件以前不行,4个小板房拼凑在一起,连绞肉机都没有,百人吃饭,只能人手工剁肉。后来条件渐渐完善,六七十平米,成为了“厨房机器库”:烤箱,蒸炉、炒炉、电子秤、微波炉、电磁炉、绞肉机、搅拌机、压面机、电饼铛、豆浆机……一应俱全。厨房用灌装煤气,火力和在武汉做饭差不多。

        困难在于储存食品的仓库,虽然离厨房只有百米左右,但遇到南极暴风雪,一人多高的厚雪封门,根本走不过去。所以王辉亚每周都计划好,一次性扛回足够一周的食物。

因为基本每个月都有飞机来一趟,游轮也常拜访,总能带些新鲜水果或烟之类,很让队员们开心。吃了半年以后,食物渐渐品种单调了,长城站会去和俄罗斯站、阿根廷站等交换一下异国食物,丰富大家的口味。

        长城站除了厨房条件好,运动等硬件条件也不错,如室内标准篮球场,就很令各国队员羡慕。因为南极的寒气很重,为保障科考人员的健康,各站都设有桑拿浴室,帮大家把身体里的寒气逼出来。长城站设有芬兰浴、湿桑拿、干蒸房。王辉亚因为做得一手好菜,深得俄罗斯人的喜爱,常邀请他去洗正宗的俄罗斯桑拿,洗完了还到雪地里去滚一圈,十分过瘾。

        每年逢南极冬至,6月22日前后,“乔治王岛”会举办盛大的“南极奥林匹克运动会”兼“国际美食节”。面积最大的智利站作为主会场,各站包括所有科考人员、服务人员在内,都参加,乒乓球、台球、苏哈、排球、足球……颁奖典礼后的美食节最受欢迎,各国端出特色风味,王辉亚不愧是烹饪大师,一举让中国的长城站美食赢得了“长城三宝”的美誉。

        啥叫“长城三宝”?“能吊50吨的长臂吊车,80吨的��驳船,中国菜”。

        为了丰富13人“越冬”的单调生活,站里还举办“长城大学”活动。每周一讲,站里有特长或懂某项生活趣味的人,都被邀请上台讲。王辉亚也常常成为讲师,从如何做特色小点到如何理解中国烹饪的文化。因为面对的都是科学家,每次准备他都很充分,把图片文字都做成精美的PPT。

        外国科考人员,很喜欢到长城站“蹭饭”。幸好长城站储备量足,一年储备一年半的食物。遇到站庆或中国传统佳节,会主动邀请邻站参加宴会。

        徐康回忆说,在长城站对岸的小岛上,有一个斯洛伐克男人,五十多岁,自己掏钱搞南极科考。他条件很艰苦,每天吃黄油拌面粉,遇到天气比较好,就划个小木船过来,用自己带的水果刀,帮厨房择菜、杀鱼,换些食物啤酒什么的背回去。

(未完待续)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