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28日讯(记者郝天娇)7月28日,武汉商学院马影河校区项目在武汉经开区宣布正式启动。今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学“三院”和武汉商学院马影河校区项目三大项目相继启动,武汉经开区“高校朋友圈”不断扩大。加上经开区现有的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沌口校区、湖北国土资源学院、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等高校,布局长江北岸,贯穿整个经开区,共同组成了一座崭新的车谷产业教育融合的新城。
武汉商学院马影河校区项目俯视图。通讯员供图
武汉商学院马影河校区项目启动仪式现场。通讯员供图
校因城而兴,城因校而强
武汉经开区建立由职教到本科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据介绍,武汉商学院马影河校区位于马影河畔,紧邻轨道交通16号线,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8.654万平方米(约280亩),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批复一期总建筑面积5.27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楼、图书馆、食堂、人才公寓、体育馆、地下室等。同时建设给排水、供配电、暖通、消防、燃气、绿化等配套工程。
马影河校区办学规模设置为3750人,主要功能是满足学校大学一年级新生学习、生活的需要,也为国际马术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提供设施保障。
武汉商学院马影河校区效果图。通讯员 供图
武汉经开区主要负责人表示,高校因城而兴,城因高校而强。武汉商学院马影河校区的启动,对推动汉南片区产城融合、产教融合,建立由职教到本科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经开区教育资源均衡化,实现“定军山、强沌口、兴汉南”战略目标,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武汉经开区将与武汉商学院同频共振,加快推进武汉商学院马影河校区及周边环境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速优势资源汇集,助力新校区快速竣工、早日投用。
“马影河校区的建成,将进一步推进校地融合、产教融合,将学校发展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尤其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武汉商学院有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如今,武汉经开区踏上二次创业新征程,持续完善产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城市功能,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正加速聚集。“武汉商学院希望借助这一契机,充分发挥高校和经开区资源优势强强联合,拓展学校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武汉商学院一流应用型商科城市大学建设,进一步提升双方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完善经开区区域配套功能、为经开区做好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助力经开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该负责人说。
三所高校接连“入驻”
为服务经开区发展完善产业人才结构支撑
为何今年三所大学接连在武汉经开区启动新校区建设?武汉经开区是国内汽车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在不到500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10余家整车厂,500余家知名零部件企业,年产整车近百万辆,工业产值超3200亿元,被称为“中国车谷”。前身之一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的武汉理工大学,具有汽车工业相关学科优势,其布局的“研究院”正好紧密对接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热门领域。
其次,武汉经开区重点发展下一代汽车、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打造高端制造业集聚区和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努力打造下一代汽车产业新高地。而华中科技大学布局的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将聚焦汽车、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生命健康、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产业,以未来技术项目为基础,建设功能完善的专业化技术平台与中试基地,培养和集聚一批高端科研、产业人才,着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武汉商学院负责人也表示,经开区的产业布局与武汉商学院的学科设置高度契合。马影河校区的建设,可以调优学科专业布局,完善结构支撑,以学科建设引领融入服务武汉经开区产业发展。“例如,针对武汉经开区建设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学校的机器人工程、软件工程、物流管理、税收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等多个优势学科可以为其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学科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做出贡献,为服务经开区发展完善人才结构支撑。”
武汉经开区主要负责人说,马影河是汉南人民的“母亲河”,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汉南人民,武汉商学院分校落户于此,将进一步助推一流职业大学建设,也必将为建设人才汇聚、产业高端的中国车谷提供有力支撑。截至目前,武汉经开区累计引育院士31人,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38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3.6万名,年均吸纳高校毕业生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