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夏天是忙碌的时节,也是绽放的时刻。初见,她袭一件白色短衫,着一条黄色长裙,淡雅而又朴素,她就是我校工商管理学院教师——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胡晓兰。胡晓兰,管理学博士,武汉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师、武汉商学院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副主任。自2007年起从事管理科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物流、物流集群。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4篇论文被SCI、EI、ISTP(ISSHP)检索,出版教材1部。

科研梦想在武商院照进现实
早在武大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曾就自己研究的农业物流领域相关课题在师兄的带领下进行过两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但是都没有成功。2017年来到我校工作之后,积极向上的学术研究氛围让她再度斗志满满,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来完善并继续申报课题。为此,她沉心静气,重组科研团队,克服诸如行政事务和家庭生活对于个人精力的牵绊,教学工作与科研事业的时间分配等困难和挑战。同时,学校紧张而充实的科研氛围和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激发了她的原动力,鼓励着她时刻不停地前进。在撰写过程中,很多地方需要业内专家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为此,空余时间她就到曾就读的武汉大学,与相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最终,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项目最终顺利成稿,并在学校全力支持下完成所有的项目申报工作。
在得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消息的时候,她内心欢喜而平静,她对获得这项荣誉的评价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她说,“这并不是我的个人功劳,要感谢学校的支持、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帮助,感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及来校工作之后整个科研小组长达五年的积累。”向媛媛老师是科研项目组成员之一,说起胡老师,她难以掩饰内心的小崇拜,“胡老师为人含蓄低调,总是说项目申报成功是她运气好,但是只有我们亲眼看到,才能体会这背后她付出了多少努力。项目申报材料是在胡老师博士论文基础上进行修改、丰富而成的,然而,这背后却是胡老师巨大的付出与辛勤的汗水。”
迎难而上啃教学硬骨头
作为一名教师,她始终相信教学和科研可以相互促进。工商管理学院开设的《运筹学》是一门具有应用性强、学科跨度大、理论内容丰富等特点与难点的课程,教好《运筹学》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历来都被认为是“难教的课程”。她来校之后,主动承担《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做科研一样严谨的态度、求学者的心态去传授学生知识,解决学生困惑。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同学们在课堂上都表现得非常积极与好学,用胡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站在讲台上,看到同学们认真听讲的眼神,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
她有一个一流学科的梦想
谈及未来,她信心满满,农业物流本身是个交叉学科,涉及农业经济的多个方面,研究价值非常大,相关成果对于国家的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希望十年之内能够把物流专业建设成为一流学科,并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支持和推动下,在相关专业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打造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点,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完成申报工作后,她说,“学校对科研工作的强力推动很重要,很多名牌高校在高端科研方向走在前列,但是对于新晋教师、年轻教师指向性的指导工作就欠缺一些。得益于学校科研处在课题申报过程中做的大量基础性工作,让我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希望在项目结题之后,以此为契机,带动学校物流专业进一步发展,“通过在SCI、CSSCI、EI和CPCI等平台尽量多的发表一些高质量的科研文章,为我们学校物流专业打开知名度,打响专业品牌,留下武汉商学院的痕迹。”
正是她对农业经济研究的那份坚持,最终在属于她的那片田地里开出了果实。2018年6月21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结果,胡晓兰博士的《以农业物流园区为依托的农业产业体系协同化发展模式研究》(批准号:18BJY138)项目获准立项,此系武汉商学院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