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商院旧
长江日报:武商院思政教育擦亮学子人生“底色”
发布时间: 2018-04-28 来源: 长江日报 作者: 浏览次数: 313
 

  全方位育人 点亮理想的灯

武商院思政教育擦亮学子人生“底色”

       近日,武汉商学院机电学院大三学生蒋冰瑶特别欣喜,她在“新青年下乡”活动中结对帮助的蔡甸区张湾街练武小学的5名小学生,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少儿组赛事中,获得优秀学员奖,而她和同学也在本次大赛中获得青年组一等奖。赛事在浙江杭州举行,5名小学生第一次离开生活的村庄,走进大都市,感受大学的学术氛围,这让他们坚定了信念:一定好好读书,将来考进大学。蒋冰瑶说,看到孩子们获奖,比自己获奖更高兴。

       这是武汉商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缩影。该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该校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探索思政教育改革之路,组建思政课“大学生讲师团”,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厚植学生自我教育的环境土壤,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武汉商学院用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学生的人生“底色”。

武商院有群 “大学生思政课讲师”

“网红”讲师团“圈粉”无数

       最近,武汉商学院“大学生思政课讲师团”的小讲师们正忙着培训、备课,“五一”之后,他们将走上讲台带来新一期的思政课。

       “大学生思政课讲师团”成员共有20余人,他们从全校500多名报名学生中遴选而出,是该校的“网红讲师团”。

       对于传统思政课堂“满堂灌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95后” 学生往往“难以下咽”,对课堂的参与程度相对偏低。2016年,该校思政课部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我为同学讲思政课”大赛,开始组建思政课“大学生讲师团”。

       11 名学生入选首届讲师团,成为“小老师”走进课堂授课,他们用“95后”特有的话语体系,用身边的故事给同学们讲解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近期的时政焦点、中国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大学生活该怎么度过等内涵丰富的话题。几次课之后,“大学生讲师团”在该校“一炮而红”,而思政课也成为该校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2017年 9 月,第二届 “我为同学讲思政课”大赛热度更胜,两年间超 500 名学生报名参赛,经过初赛、复赛,如今又有 11 名选手最终晋级决赛。

       成立以来,“大学生讲师团”走访湖南韶山、长沙等地开展红色理论实践,走进同学们中间分享大学生活心得体会,与“新青年下乡”活动结合走进田间地头宣讲“十九大”精神。他们让思政课处处是精彩。

       工商管理学院2015级学生赵梦悦是该校首批“大学生讲师团 ”成员,她说,近一年来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的过程让自己成长不少,要把思政课讲“活”,让同学们爱听,经常在课堂上引入知乎、朋友圈、云调查、大数据等 95 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同时,还得给学生们“抖包袱”、“埋伏笔”。为听“下回分解”,课堂座无虚席。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介绍,“大学生讲师”每人每学期有三次授课任务,虽是学生讲课,但为了保证课堂效果,指导老师在课下多次 “导演”,帮学生唱好“主角”。同龄人共同语言比老师多,让学生转换身段走上课堂,拉近了思政课与学生的距离,告别空洞理论的“高大上”和“冷艳”,实现入耳、入脑、入心。

讲好中国故事 传递时代新声

武商院推进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

       “大学生该谈恋爱吗?”“大学生该就业还是创业?”“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中国的政治优越性到底在哪里?”“中国的改革该往何处去?”这些充满探索趣味的话题不是某位学界明星的人文类脱口秀节目,而是武汉商学院的思政课专题。

       一个个鲜活的专题代替了抽象的教材章节,成为大学生思考的问题。为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去年,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专题教学改革,尝试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精心设计成若干个知识点专题,结合当代大学生关心的时政话题,进行“试验式”专题授课。

       2017年5月底,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在该校图书馆上演,正反方围绕“国家的发展硬实力更重要还是软实力更重要”这一话题,展开激烈辩论,学生们大呼“过瘾”。原来,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一节《毛概》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们积极开展辩论赛、演讲、小组讨论、新闻分享等形式,让学生舍不得错过每一节思政课,同时大力加强实践教学,运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读书活动等具体形式,将社会作为思政课的大课堂。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时代新声。在该校,思想政治系列课程既有“高大上”的格局,又有“接地气”的温度,同学们发现,思政课堂“实”了起来,“活”了起来。

       为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该校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课程评价方式五个方面整体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强思政课的内涵建设。

       该校创新性地打造思政课“第二课堂”,成立“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兴趣班”,从全校学子中选拔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好者,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该校在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武汉革命博物馆、大悟“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旧址”、洪湖“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地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学习考察。通过重温入团誓词、演讲比赛等活动,将思政教育这把“盐”,融入能力锻炼和社会体验这碗“汤”里,让学生乐在其中,净化心灵。

全员育人 春风化雨

做好学生青春引路人

       吴勇是该校体育学院的一名专职辅导员,做辅导员18年,他建了70个QQ群,有2000多个学生电话,每晚睡觉前,他都会习惯性的登录微信和QQ,浏览一下各个群,看一看学生的动态,如果学生有什么烦恼,他会第一时间予以开导。

       武汉商学院就业指导老师杨涛,被学生们叫做“涛哥”,除了教授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他还陪学生参加了500余场招聘会,每次学生面试,他就拿个小本子记录,分析用人单位的反应和学生表现,下次再予以指导。杨涛被媒体称为该校的“就业红娘”,他曾获评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十佳辅导员”。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教师薛红,连续10年担任湖北省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她用志愿服务,将育人的课堂延伸到讲台之外。近百名学生在她的带动下,成为省博志愿者。薛红老师被评选为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

       思政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在武汉商学院,有许多像薛红、吴勇、杨涛这样的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他们是学生生活的“引航者”、“引路人”,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学生心里,并且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该校注重发掘、树立师生中模范典型的影响力,组织开展了“师德标兵”、“三育人先进个人”、“十佳教师”、“校园媒体年度关注人物”、“优秀示范岗”等评选活动,培育和树立师生身边的先进典型,使广大师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同时强化先进榜样的宣传力度,通过在校园媒体开设专栏、制作宣传展板、举办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先进事迹,用榜样的精神、品质感染和激励师生。

       武汉商学院顺应互联网时代特点,不断创新手段和载体,将思政教育有机嵌入学生学习生活“微时空”,积极利用微信平台、学生工作QQ群、微信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生活情况进行系统采集、动态观测与综合分析。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师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拓展到哪里,“互联网+思政教育”贯穿大学生活全过程,学校也由此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

学生在自我教育的实践中领悟真理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武汉商学院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理论宣讲团,宣讲团成员走出校园,赴新洲区、蔡甸区为村里的党员代表、群众进行十九大精神宣讲。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我们是新时代的新青年,关注党和国家发展,关注十九大。我们不光要在课堂、会议室里讲PPT,还要走到田间地头去,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讲给农民听。”小分队队长赵梦悦说。

       在新青年下乡活动中,师生深入田间地头与乡亲们交流,帮助他们科学种植、寻找农产品销路,解读“两会”精神,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增强村民们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该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张姸所在的班级对口新洲区仓埠街周铺村,她在参加了十余次下乡活动后说:“这种脚踩大地、腿沾泥土的踏实感,只有参加新青年下乡才能体会到。”

       “最有效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获得自我教育和提升,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武汉商学院注重启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培植学生自我教育的环境和土壤。”武汉商学院党委书记说。

       此外,该校还活跃着一个近2000人的理论学习社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习会。这是一个以提高青年学生政治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学术性组织,成立于2004年,设立校园两级分支,由院系广大优秀青年组成。“特研会”定期开展学习交流,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想的提高,“特研会”如今已成为该校思政工作的一张名片,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大四学生杨馨梦是外国语学院“特研会”分会的成员之一。她说:“特研会的学习主题非常丰富,‘青春思辨会’、‘我的家乡秀’、‘两会’、‘315维权’、‘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与博鳌亚洲论坛’等都是我们的议题。”在研习会的日常学习和实践中,她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树立了对党的崇高信仰。毕业前,杨馨梦跨专业考上了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继续发挥对思政工作的热爱。

撸起袖子加油干

打造“以文化人”的武商院样本

       武汉商学院突出“大思政”理念,认真贯彻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把师生思政教育工作列为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武商院将整个校园作为育人的大课堂,潜心打造“以文化人”的武商院样本,让学习的整个过程都蕴含文化的力量。

       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使武商院涌现出一批具有特色及代表性的城市“好人”。从“全省师德先进个人”到“大城工匠”,从西部爱心支教的藏族学生白玛列珠到坚持9年为贫困学生提供爱心餐的阿姨邹典明,从为学生书写20万字励志评语的教师罗林安到福利院义务教孩子们英语并获得黄鹤友谊奖的外教J.P.Allen……他们中不少人曾登上长江日报“市民大讲堂”,在武汉市民之家为广大群众分享心路历程。2017年底,该校入选首届湖北省文明校园。

       “很感谢那些接受我们帮助的人,他们让我们的精神境界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郑资豪是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2017级学生,在最近一次学雷锋活动当中,他有感而发说出这番话。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青年学子接力18年服务汉阳五春里桃花岛社区敬老院,早年毕业的学生们服务过的李奶奶,如今已是该敬老院的百岁老人。

       武汉商学院师生成建制地参与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运会、全国“两会”、上海世博会、武汉国际园博会、“汤尤杯”羽毛球赛、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武汉第21届亚洲田径锦标赛等社会服务工作,受到广泛好评,获得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最高奖——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该校连续10年参与南极科考餐饮管理服务,2017年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海洋局颁发的“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

 

       原文链接:http://cjrb.cjn.cn/html/2018-04/28/node_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