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商院旧
长江日报:95后分享“红军从我家乡过”暑期实践
发布时间: 2016-10-17 来源: 长江日报 作者: 浏览次数: 80
 

95后分享“红军从我家乡过”暑期实践

年轻人有责任 传承长征精神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月初,长江日报联合共青团湖北省委共同发起“红军从我家乡走过——100名大学生眼里的长征”暑期社会实践征文活动,邀约全国各高校大学生追访红军长征足迹,讲述自己家乡变化,弘扬长征精神。

    活动获得了在汉高校大学生的广泛参与,昨日,他们中的3位代表——施红红、罗春梅、甲欢卓玛登上长江日报和武汉市民之家联合主办的第140期市民大讲堂,讲述自己在家乡沿着红军长征足迹展开实地探访的故事。

    现场,3位大学生用照片和文字展示出一段段“95后”视角下的长征故事,现场讲述不断被掌声打断。

华中科技大学大三学生施红红:

父亲带我重走长征路

    “我的家乡不大,但是小城故事多。”施红红来自福建省长汀县,现在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大三学生。她介绍,长汀县是长征出发地之一,红四军入闽第一枪从这里打响,第一家红色医院在这里创建,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也在这里诞生。

今年7月下旬,施红红和父亲一起,从红军长征零公里起点处——长汀县南山镇钟屋村开始,沿着先烈们的足迹,先后走访了长汀县博物馆、杨成武将军事迹陈列馆等地。

    “小时候,爸爸经常跟我讲杨成武将军的故事,现在长大了,他又陪着我一起重走长征路。”施红红说,自己从高中开始离家求学,这些年家乡的变化很大,但不变的是家乡人对红军长征精神的传承。

    她讲述起在“红军之乡”钟屋村,“红二代”钟宜龙爷爷带给她的感动。钟宜龙老人今年88岁,父母都是老红军。他在家中张罗了一个红色家庭教育展——客厅里满满的都是革命烈士照片、《共产党宣言》、长征史、红色家庭史等资料;内屋还布置了长汀长征史的介绍等。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专门开辟的一块‘青少年读物专栏’。”施红红说,钟宜龙老人挑选出一些红色读物,希望来这里参观的青少年能够坐下来读一读。在老人家门口,还贴着“若要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的对联。

    施红红说,长汀曾是个荒凉的郊区,后来县里抓住机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纺织业,经济开始腾飞。“这就是新时代长征精神的一个缩影。”她说,老红军在老去,但红军长征精神不老。如今的长汀人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扬长征精神,朴实勤劳地创造着美好的新生活。

施红红讲述暑期重走长征路的故事

武汉商学院大二学生罗春梅:

毕业后想回家乡发展红色旅游

    “我们大学生不能老是做‘低头族’,要多出去走一走,去看看父辈们留下的历史。”来自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的罗春梅,现在是武汉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大二学生,她介绍,古蔺是红军四渡赤水的主战场,今年7月下旬,罗春梅和家人一起,深入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等地走访。

    古蔺地处四川盆地最南端,处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的乌蒙山系大娄山西段北侧。古蔺因地势崎岖不平、海拔高,交通极为不便,与外界长期处于隔绝状态。罗春梅说,红军四渡赤水的地方,离她家还有一段距离,当时,一家人开了4个多小时的车,还走错了路,最终抵达。

    她讲述,在赤水河边,会时常听到这样一首歌谣:“郎泉之水清呵,可以濯我脚;郎泉之酒香呵,可以作我药。”这讲述的是1935年,红军在二郎滩开仓三天三夜,将从贵州军阀侯之担处缴来的盐包分发给赤水两岸的穷苦人民。

    当时,红军在二郎滩二渡赤水,开仓分盐。为感谢红军扶困济贫,老百姓捧出了郎酒慰问红军。红军指战员得到郎酒后,舍不得喝,大多用来给伤员擦洗伤口。

    “红军在古蔺当地深受百姓爱戴。”罗春梅说,在太平镇,当年年仅9岁的车盛寅老人目睹了红军渡过赤水河,后来,受到红军精神的感染,车盛寅也参军,在作战中受伤。“他腿脚不便,但听说我是来寻访红军足迹的,硬要出门给我指路。”罗春梅说,当年古蔺县有800多名贫苦青年参加了红军,出现了父子同入伍、兄弟同参军的动人场面。

    在她看来,这一次的亲身走访,不仅是一次红色洗礼,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家乡一个边远小镇近些年脱贫致富的新变化。罗春梅说,自己是一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看到家乡拥有这样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打算毕业后回到家乡,为老区的发展出一份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三学生甲欢卓玛:

没来得及采访的老红军已离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税收学专业大三学生甲欢卓玛的家乡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红原县。昨日来到现场的她,特地穿上了藏族传统服饰,显得格外精神。

今年7月25日至8月1日,甲欢卓玛和朋友们先后走访了红原瓦切日干乔大沼泽、红原革命烈士陵园、红军长征纪念园等地。红军长征期间,红原的广大牧民群众给予了红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1960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红原县。“红原”这个县名,由周恩来总理命名,意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

    “爬雪山、过草地,红原见证了红军长征那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更留下了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甲欢卓玛说,草原上仍流传着“金色鱼钩”和“七根火柴”的故事,自己就是听着“七根火柴”的故事长大的。

    甲欢卓玛讲述,“七根火柴”说的是一位红军战士在部队最需要火的时候,甘愿牺牲自己,委托战友把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交给部队的故事。当时在草原阴沉、荒凉、寂静的特定环境中,普普通通的火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些故事在家乡口口相传,拥有巨大的感染力,草原人都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调研中,一个小故事让甲欢卓玛难以忘怀。在红军经过日干乔时,一位只有12岁左右的红军小哨兵因为生病掉队了,当地的藏族群众收留了他,给他取名“罗尔吾”,在藏语中是“宝贝”的意思。在当地藏民的悉心呵护、照料下,罗尔吾一天天长大成人。他穿藏装、说藏话,成了皮肤黝黑、骑马放牧的地道牧民。2011年3月2日,80多岁的罗尔吾老人与世长辞。生前,他要求家人按照藏族的习俗安葬他,把他留在这片草原上,和草原永远在一起。

“我们的走访迟到了5年。”甲欢卓玛说,听到罗尔吾老人故事的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作为年轻的一代,自己有责任帮助记录下这一段历史,老红军们越来越少了,但长征精神应该随着时代永存。

(原载 长江日报 2016年11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