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大美学府】深化品牌学科建设 助力体育产业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2-05-23作者:记者 杨若柳 见习记者 程鑫来源:大学生记者团浏览次数:72

本网讯 随着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2013年我校开办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作为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差异化发展为根本,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培养懂体育、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发挥品牌学科优势 培养一流高素质人才

在高等教育面临新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我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整合管理、体育、经济、教育等多学科资源,打造体育赛事服务、体育俱乐部运营和体育场馆经营“三驾齐驱”的特色专业方向,形成“早期见习,多次实践”的专业特色。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对接武汉市每年20多项大型品牌体育赛事,围绕体育服务产业链,深化专业建设,创新专业特色,优化师资队伍,坚持“产学研创”一体化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体育经济与管理教研室坚持培养适应高端、新兴体育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深度参与政府、企业、社会等优势体育产业的组织、协调、策划等工作,打造“校政、校企双元定向(订单)互助联培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元协同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先后与7家知名行业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创建3-3-4”立体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截止20225月,体育经济与管理教研室已成功培养五批本科毕业生约470人。

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研室继续推进专题讲座式、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等多种方法并用的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平台,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立项省级以上项目10项。坚持“政行企校”多元协同和“一制三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以创新支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适应武汉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重视师德师风 “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转型

体育经济与管理教研室现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高质量教师团队。团队现有教师21人,其中博士8人,高级职称9人;澳门羽毛球队执教1人,军运会期间赴组委会工作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1人,武汉市劳模1人,武汉市学科带头人2人,武汉市优秀“教书育人”示范党员1人;团队“双师双能型”教师80%以上,先后获评省级优秀中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专业教师主持参与各类课题5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专利1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获各级教科研成果奖30余项。2020年获评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为围绕“一流质保”,加强产教融合,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教研室启动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合培养模式,汲取不同学校的优点,互相探讨师资培养策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让青年教师进入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企业或行业接受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强化职业技能;通过建立校政合作培养模式,让青年教师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联系,建立专项研究所,帮助青年教师的研究创新能力取得长足进步。青年教师通过该计划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与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在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发展、完善自身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同时增强实践经验,目前,教研室已与多家企业联合建立培养实践基地,为培养青年教师提供平台。

累累硕果 学生培养教学建设“双开花”

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后,我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学生获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12项、获省级及以上奖励10项,发表论文15余篇,各大奖项获奖面达30%以上。我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初次就业率达95%以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居全校前列。与此同时,我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上也取得丰硕的成果。专业教师曾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省厅级项目多项,出版多部专著、教材,发表核心论文20余篇,专业师生曾全员参与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马术和现代五项项目比赛的管理和服务任务。

在我校体育经济与管理教研室主任吴钟的眼里,自专业开办以来,通过艰难摸索和积极开拓,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品牌学科建设之路,吹响了课程深耕的新号角。未来,我校体育经济与管理教研室将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思路为引领,进一步提质增效,加强内涵建设,发挥品牌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助力国家高等教育新发展,打造新成效。

(校审 杨若柳)

(编辑 张思渊 程鑫)

(摄影 傅鸿博)


返回原图
/